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第六百六十五章 厚重河山
在战斗中所向披靡,第二年一举击败了中山国,林胡王献马表示诚服。公元前300年,赵武灵王乘胜开拓北面疆域,把原住居在晋北及内蒙古中商部的林胡、楼烦等少数族,驱赶到黄河西面的鄂尔多斯高原地带。赵国势力沿大青山、乌拉山南麓向西推进,扩展疆域到河套边沿。于是,在这片新开拓的土地上设置了云中、雁门和代郡。

    赵武灵王设置的云中郡,郡治在云中城,就是现今托克托县古城乡的古城。云中城本应是赵武灵王时所筑,但北魏郦道元误为赵武侯兴筑,一字之差,竞将建城时间提前一百多年。实际上赵武侯时,赵图势力还不可能扩张到这片地方。有人引用司马迁所提供的史料。其中一些追述赵国历史的议论来证明,认为赵武侯时曾一度占领过这片地区,但考古资料却证明当时确是林胡、楼烦等少数族居住的地方。

    而古代典籍当中说赵武侯先在黄河西岸上筑城;刚筑起部分城墙便崩塌了,于是改在黄河东面另选新址;根据蓝天白云里翱翔的天鹅指引,寻找到了合适筑城的地方。

    说是赵武侯白天见有一群天鹅在云中飞翔,整天都在同一个地方的上空来回盘旋,鸟群下方的地面上放射出耀眼的光辉。

    赵武侯看到这个景象后,认为是吉祥之兆,便决定在这里筑城,并命名为云中城,这个美丽的传说虽不可全信,却反映了选择在呼和浩特平原中心地带建城的主要原因。

    云中城所在地方,是呼和浩特平原的中部,有发源于阴山的荒于水,今大黑河,以及武泉水,今小黑河。南面还有白渠水,今宝贝河流经平原入黄河,地势乎坦,水草丰美,宜农宜牧,是训练骑兵和放牧战马的好地方。

    云中郡所辖地区内,在注重养马业的同时,又迁来了许多内地的农民,安屯设村进行垦殖,以发展农业生产;解决军需,供应粮食,并在人口较多的地方设置了县一级政权。由于史籍上没有详细记载所属县名及方位,仅知云中城东面有原阳县,是训练骑兵的基地,城址在今呼和浩特市东南方的八拜古城;云中郡西部筑有九原城,是边境屯兵的重镇。

    云中城于公元前236年被秦始皇所夺取。秦始皇十三年,秦国在此设立了云中郡。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了六国,自立为始皇帝,正式建立了秦朝。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在全国设置三十六郡,云中郡成为其中的一郡。

    秦始皇于公元214年派遣蒙恬率领数十万人北击匈奴,收复了黄河河套以南的广大地区,并渡过了黄河,占据了乌拉山以北、狼山以南地带,沿河兴筑了三十四座县城。

    这些县城中有的属于云中郡管辖,考古工作人员在今托克托县哈拉板申村西发现的古城,应是秦始皇时所筑三十四座县城之一,史籍上没有记载这些县名,哈拉板申村西古城的名称已无法得知。

    西汉时期,将云中郡划分为云中郡和定襄郡。云中郡治仍在云中城,管领有云中、咸阳、陶林、桢陵、犊和、沙陵、原阳、沙南、北舆、武泉、阳寿等十一个县,约分布在今大青山以南、东起至卓资县西境,西至包头市古城湾,沿大黑河流域南至清水河县喇嘛湾这一片地域内。

    其中已查明位置的有:沙陵县城址在今托克托县哈拉板申村东古城,桢陵县城址在今托克托县章盖营子村,阳寿县城址在今托克托县葡滩拐,北舆县城址在今呼和洽特市塔布陀罗海古城,阳原县城址在今呼和浩特市八拜村,武泉县城址在今卓资县三道营村、沙南县城址在今准格尔旗十二连城。

    王莽时期改云中为受降。东汉时期,又重新设置了云中郡,管领有云中、咸阳、箕陵、沙陵、沙南、北舆、武泉、原阳、定襄、成乐、武进等十一座县城。后三座县城原属定襄郡,东汉时将云中郡管辖区域向南

-->>(第2/3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