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第五百八十一章 去往盛乐
远而无法确定,经考古证明,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之北的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为盛乐城遗址。

    拓跋鲜卑迁居盛乐,由游牧民族崛起,建立代国和北魏,盛衰延续长达将近3oo年。自始祖拓跋力微以下,有十几位领和皇后在盛乐去世。盛乐城延续使用时间长达一千多年,到隋朝筑起为突厥民族居住的大利城,唐朝先后改置为云中都护府、单于大都护府、振武军城。辽置振武县,金改镇。

    盛乐古城也算是穿越了好几个的朝代,在历史上的地位也算是举足轻重。

    拓跋力微在盛乐表宣言告诉各大人说:“我遍观前代匈奴、踏顿之流,苟且贪图财利,抄掠边境民众,虽然有所获取,而他们的死伤不足相补,更招许多仇敌,百姓困苦,不是长远计策。”

    这既是拓跋力微向各部大人表宣言,也是宣布的立国之策。于是拓跋部同魏晋友好亲善。拓跋力微迁居盛乐后,统有四大部,还有许多小部落,总计大、中、小部落1o8个。所统的四大部是鲜卑拓跋部、鲜卑没鹿回部、鲜卑白部、乌丸部。

    蹋顿是东汉末年的乌丸王。盛乐统领的乌丸王是库贤。拓跋部据有统率权,拓跋力微取得了世袭的大酋长之位,是这个部落联盟的国主,统领了整个漠南之地。拓跋珪即位后,尊崇他为始祖。

    晋武帝司马炎死后,“八王之乱”愈演愈烈。一分三部的拓跋鲜卑,开疆兴邦,分别扩大了自己部落的势力范围,当时被称为桓穆时期。这个时期,匈奴后裔刘渊称王割据,建立了汉国,开始了两晋十六国时期。西晋为了抵抗汉国,和拓跋猗厓结成军事盟友。

    而后,拓跋猗卢一统三部,得到西晋雁门之北五个县的领地。西晋朝廷先后诏令晋封猗卢为大单于、代公、代王。猗卢雄居盛乐为北都,以旧平城为南都,扬威北疆。魏书记载:“六年,城盛乐以为北都,修故平城以为南都。”六年即公元313年,建兴元年,盛乐作为拓跋鲜卑的都城已有55年。公元315年,猗卢在盛乐建立了代国。

    盛乐古城遗址城址,平面大体为南北较长的五边形,大约东西1  55o米宽,南北2  25o米长。城墙残垣最高有5米,最低有12米。

    古城分南北两大区。南区南北长65o米,其中西部城区下面叠压一座小城,大略为方城,南北长47o米,西南角被河冲刷。北区面积较大,城址中央有一土丘,称为大煤山。城内街道依稀可辨。

    东西大街从大煤山前通过,连接东西城门。南街正对大煤山,北街在大煤山东侧直抵北门。南街西边有一台基,称为小煤山,上面留有建筑痕迹。南区为汉代成乐古城。魏晋时拓跋鲜卑的盛乐古城遗址在北区内。

    定襄郡12个县都有古定城遗址。成乐、武进、武城在和林格尔县境内。定陶、定襄在呼和浩特赛罕区境内。桐过、骆在清水河县。其余5个县分布在今乌兰察布市。

    盛乐环山绕水,是出塞入塞的要冲。南北一马平川,东山到黄河2oo里,南山至阴山一百多里,距地域战略重要且产盐的参合陂(在今内蒙古凉城县)仅8o里。因为盐是人畜的重要营养物质,自古由官方经营,

    魏书曰:“盐池天藏,资育群生”。中陵水(浑河)流经盛乐南部山区全境入黄河,荒干水(大黑河)、白渠水(茶坊河)、金河(宝贝河)都由芒干水汇入黄河,这几大支流使盛乐地域成为塞外水草最为丰美的地方。这里的植物多种多样,其中马莲、芨芨、沙棘、柠条等多年生草本植物和灌木,耐干旱,植株高,大雪埋压不了,是牲畜冬天最喜欢的食草。

    看到了这里,我不由得又把目光转向了崔明丽,“我至今仍旧想不通,明明是盛乐古城,为什么孙鬼手

-->>(第2/3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