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第三百三十六章 聚善寺,肉身佛
着一个具有中国风格的“寺庙建筑”!

    只见那山门的大匾之上,用楷体书写着三个鎏金的大字——聚善寺!

    而后,米恩便带着我们往里走着,“这里的寺庙竟然是中国风!”我不由得感叹到,听到我这么说着,米恩听到之后十分自豪,“是啊,这些都是比利先生自己设计的,据说比利先生的外祖父是中国人,而他本人也对中国风地建筑非常的感兴趣,所以便设计了一个这样别致的庙宇。”

    之后,米恩又说了一大堆的东西,类似于建造这种风格的寺庙主要还是因为这边的华人游客比较多,再者就是这尊在本寺供奉的“肉身佛”!

    东南亚国家的寺庙建筑金碧辉煌,颜色瑰丽,图案美仑美奂,而中国寺庙建筑则恰好相反,它有意将内外空间模糊化,讲究室内室外空间的相互转化。殿堂、门窗、亭榭、游廊均开放侧面,形成一种亦虚亦实、亦动亦滞的灵活的通透效果,所蕴涵的空间意识模糊变幻,这与中国天人合一、阴阳转化的宇宙观有深层联系。

    中国佛寺不论规模地点,其建筑布局是有一定规律的:平面方形,以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本寺主供菩萨殿——法堂——藏经楼这条南北纵深轴线来组织空间,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

    沿着这条中轴线,前后建筑起承转合,宛若一曲前呼后应、气韵生动的乐章。

    中国寺庙的建筑之美就响应在群山、松柏、流水、殿落与亭廊的相互呼应之间,含蓄温蕴,展示出组合变幻所赋予的和谐、宁静及韵味。

    中国古人在建筑格局上有很深的阴阳宇宙观和崇尚对称、秩序、稳定的审美心理。因此中国佛寺融合了中国特有的祭祀祖宗、天地的功能,仍然是平面方形、南北中轴线布局、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的建筑群体。

    此外,园林式建筑格局的佛寺在中国也较普遍。这两种艺术格局使中国寺院既有典雅庄重的庙堂气氛,又极富自然情趣,且意境深远。

    这座“聚善寺”在充分吸纳了我国传统庙宇建筑的特点之外,还把其中的一些杂乱而繁琐的建筑设施给略去了,应该是考虑了空间不足的因素。

    简而言之,这里的建筑就是以时间绵延流动代替了绘画美,以理智的入世精神排斥了非理性的迷狂,比利这个家伙,竟然把这两点在这寺庙当中提现地这么淋漓尽致,当真是厉害至极。

    这座“聚善寺”的布局是正面中路为山门,山门内左右分别为钟楼、鼓楼,正面是天王殿,殿内左右两侧塑有四大金刚塑像,分别代表着“风、调、雨、顺”四位神仙,而这天王殿的中央,便是那弥勒佛的雕像,在弥勒佛的后面,便是那韦陀天尊。

    我仔细地看了一下韦陀天尊手中的那只降魔杵,是扛在肩上的。可别小看韦陀天尊手中的这只降魔杵,这降魔杵的方向不同其中的讲究也不同。

    如果,韦陀双手合十,降魔杵横在胸前,这是表示合十欢迎外来的僧人,在这个寺院挂单常住,这是十方丛林寺庙标志之一;假如手中的降魔杵是触地而立,降魔杵触地是暗示这个寺院资金、物资雄厚犹如大地,能够承受外来僧人在这个寺院挂单常住,也是十方丛林;最后,如若韦陀的降魔杵则或扛于肩上,表示此寺为子孙寺庙,不欢迎外来的僧人在这个寺院挂单常住。

    韦陀是佛的护法神,相传他姓韦名琨,是南方增长天王属下八大神将之一,位居32员神将之。

    据说,在释迦摩尼入涅时,邪魔把佛的遗骨抢走,韦陀及时追赶,奋力夺回。因此佛教便把他作为驱除邪魔,保护佛法的天神。从宋代开始,中国寺庙中供奉韦陀,称为菩萨,常站在弥勒佛像背后,面向大雄宝殿,护持佛法,护助僧人。

  

-->>(第2/3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