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第252章 摧枯拉朽
后,梵军调整防御部署的行动宣告失败。

    与此同时,第十七装甲师的先头部队在经过一整天的急行军之后,在18日的凌晨4点左右,攻上南拉贾台地,到达杰伊瑟尔梅尔的西边,并且在前进侦查行动当中,与部署在当地的梵军交火。

    只是,第十七装甲师并没有立即发起进攻。

    到达的只是由3个营组成的先头部队,不但兵力少,也没有多少弹药,根本没有发起强攻的资格。

    关键,前方还有梵军铺设的雷场。

    要说的话,帝国军队在南方次大陆战场的头号敌人,就是随处可见的地雷,尤其是那些廉价的反人员地雷。

    其实,梵罗国与巴铁的边境地带是全球地雷密度最高的地区。

    在两次南方次大陆战争当中,尤其是第二次南方次大陆战争,交战双方都在无所顾忌的使用地雷。

    显然,相对于其他武器,地雷在防御作战当中拥有极高的效费比。

    所幸的是,帝国陆军早就有了足够清楚的认识。在波伊战争当中,帝国陆军就因为扫雷能力不足吃了大亏。再说了,在面向西陆集团的大陆战场上,帝国陆军的战略防线同样高度依赖地雷。

    正是如此,帝国陆军一直在积极寻找与开发效率更高的扫雷工具。

    前面已经提到,帝国陆军拿装甲输送车的底盘,开发了能够伴随装甲部队作战的火箭扫雷车。

    跟传统的扫雷工具相比,火箭扫雷车的清扫效率有了本质的提高。

    只是,依然存在很大的不足。

    相对而言,清扫能力不足依然是火箭扫雷车的主要缺陷,即在投入数十万大军的战略级别的进攻行动当中,火箭扫雷车所提供的清扫能力,无法保证突击效率在遇到雷场之后不会降低。

    要想确保以师为单位的大规模突击作战行动能顺利进行,必须提高扫雷的效率。

    也就是在这个需求之下,帝国陆军充分借鉴了火箭扫雷车的清扫原理,开发出了一种更加高效的清扫工具。

    由凝固汽油炸弹发展来的温压弹。

    至少在开发的时候,设想的主要用途就是用来扫雷。

    原理也很简单:利用爆炸产生的超高压强,引爆爆炸范围之内的地雷,一次性清扫出一大片无雷区域。

    至于用来对付隐蔽工事里的人员,那是在实际使用中获得的发现。

    虽然在最初的时候,帝国陆军试图用大口径火箭弹来投掷温压弹,但是在测试之后发现效果很不理想,而且效费比极低,才不得不向现实妥协,也就是弄成航空炸弹,由攻击机携带与使用。

    通常,执行扫雷任务的是重型攻击机。

    一个中队的8架“攻-8”最多能携带128枚500千克级的航空温压弹,如果以双机编队进入投弹,在理论上能一次性清扫出一块长度超过20千米,宽度达到5千米,足以让一个装甲旅的上千台车辆在2个小时之内顺利通过的无雷区。只需要一个大队的攻击机,就能开劈出让一个装甲师发动突击所需的突破口。

    不过,“航空扫雷”也存在缺陷。

    主要就是,扫雷用的航空温压弹是非制导炸弹,而且为了保证载机的安全,投弹高度必须高于500米,因此投弹的精度不会太高,在前后两批载机的投弹区域之间有可能存在没有覆盖到的缝隙。

    为此,在作战行动当中,依然需要由工程部队的火箭扫雷车开道。

    其实,在18日的白天,第十七装甲师前锋部队的主要任务,也就是为即将赶到的主力部队开路。

    至于梵军,依然积极的调

-->>(第3/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