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第212章 作战平台
进入战斗状态的时候,才跟主舱段结合,并且为主舱段搭载的作战力量提供支援。

    因为采用统一接口,所以保障舱段在理论上能跟任一主舱段对接。

    关键还有,可以非常方便的扩展其他保障模块。

    比如,要想获得更强的持续作战能力,可以在三号主舱段上对接运载能力达到了3万吨的“弹药与燃油储运舱段”。如果为登陆作战行动提供支持,可以在一号主舱段上对接“地面平台转运舱段”。

    要是放弃航行能力,甚至能够通过串联接驳更多的保障舱段。

    早在第一次全球大战前,帝国海军与纽兰海军就尝试过使用电动机来推进战舰,也取得了一定的实用经验。

    因为耗费巨大,占用了大量资源,导致其他战舰的建造工作受到影响,所以“航空作战平台”还饱受指责,就连白华伟等支持该项目的海军将领都受到非议,感情应该由他们承担责任。

    当然,首要任务是让“初期型航空作战平台”由图纸转变成实物,因此海军没有提出太多的要求。

    即便如此,“初期型航空作战平台”的建造工作依然是步履维艰。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建造成本太过高昂。

    一套由5个主舱段与3个保障舱段组成的作战平台,在计划阶段的建造成本就达到“薛远征”级6倍。

    可相对的,作战能力未必能够达到“薛远征”级的6倍。

    毫无疑问,“综合电力管理系统”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是燃气轮机诞生之后,最为重要的动力革命。

    只是,没有人能够否认,也就是白华伟等人的坚持,才让帝国海军在战后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6艘“薛远征”级,能搭载大约600架舰载机,并且一次出动250架舰载机对1500千米范围之内的目标发起攻击。“初期型航空作战平台”最多只能搭载400架舰载机,在一次攻击中出动120架。看上去,后者的作战能力还不到前者的一半。哪怕把作战半径算上,以单位距离弹药投掷量为对比标准,后者的作战能力也只有前者的75%。很明显,“初期型航空作战平台”的效费比非常糟糕。

    其实,这也是保守派主张建造航母的主要依据。

    不过,也就是保守派主张的作战效率,让“初期型航空作战平台”获得帝国高层的全力支持。

    道理非常简单,“初期型航空作战平台”在获得适当加强后,能够为包括战略轰炸机在内的所有作战飞机提供支持,从而大幅度的增强海军的战略打击能力,并且成为实现多军兵种联合作战的基础。

    相而言,在战略打击能力方面,超级航母的作战效率为零。

    跟建造成本比,技术产生的影响其实更加严重。

    第一个必须得解决,根本绕不过去的技术难题就是“全电推进系统”,以及与之息息相关的“综合电力管理系统”。

    电力推进,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

    早在第一次全球大战前,帝国海军与纽兰海军就尝试过使用电动机来推进战舰,也取得了一定的实用经验。

    因为耗费巨大,占用了大量资源,导致其他战舰的建造工作受到影响,所以“航空作战平台”还饱受指责,就连白华伟等支持该项目的海军将领都受到非议,感情应该由他们承担责任。

    真正难的,其实就是基于“综合电力管理系统”的“全电推进系统”。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让燃气轮机与柴油机等传统的动力系统只带动发电机,而且产生的电能进行统一管理,并且根据实际的需要,分配给推进电机,火控雷达等耗电设

-->>(第3/5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