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第210章 中流砥柱
  也就是糟糕的生存性能,导致“武库舰”项目始终没能获得重视。

    跟传统战舰比,“武库舰”简直就是航行的弹药库!

    传统战舰,弹药在总吨位当中所占的比例,往往在10%左右,就连西陆集团那些高度重视武装的舰艇,也很少超过15%,大型战舰更是在10%以内,比如“薛远征”%。

    显然,这个比例并非设计师故意所为,而是实践得出的结果。

    相对而言,“武库舰”搭载的弹药所占比重达到了25%!

    如果高的比重,意味着“武库舰”的生存能力极为糟糕,哪怕只是遭受了轻微损伤,都有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

    关键还有,为了在有限的吨位内获得最强的打击力,“武库舰”取消了很多战舰必须得有的设备,比如说以雷达为主的火控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础,通过使用自动化设备,大幅度减少了官兵的人数。

    这些措施,肯定能降低“武库舰”的建造成本。

    可问题是,同样会降低损管能力。

    一艘战舰的损管能力跟官兵的人数成正比。

    虽然先进设备能够提高损管效率,但是在任何时候,损管工作都以人为主,需要足够的官兵。

    官兵减少,损管效率必然会降低。

    根据帝国海军做的测试,如果“武库舰”研制成功,那怕采用军舰的标准,其生存能力也很糟糕。

    至于“武库舰”的攻击能力,反到没有人质疑。

    单纯的以舰队决战为准,“武库舰”的攻击能力超过了航母。

    按照战前最后一份设计方案,1艘满载排水量45000吨的“武库舰”,能够搭载256枚射程超过1500千米的重型反舰导弹,并且在一次战斗中把这些导弹全部发射出去,对敌舰队发起超饱和攻击。

    在同等情况下,由1艘超级航母搭载的舰载攻击机,只能投送200余枚射程250千米的轻型反舰导弹。受到舰载机作战半径限制,仅少数重型攻击机能对1500千米之外的敌舰队发起攻击。

    显然,两者的打击能力根本就不在一个层面上。

    至于海军鼓吹的作战效费比,在全球大战当中,特别是在决定制海权,以及战略主动权的舰队决战中,根本就不是问题,至少不是影响结果的主要因素,更加不可能成为舰队指挥官的主要难题。

    帝国海军与纽兰海军围绕霍瓦依群岛展开的一系列海战,就是最好的证明。

    在几场海战中,交战双方的大型航母与超级航母所展现出来的攻击力,可以说都是差强人意。即便是打击第52特混舰队的那场战斗,也与运气有密切关系,不然突击行动未必能获得成功。

    此外,特混舰队的防御能力也有问题。

    简单的说,航母的进攻能力已经大不如前,而在各重新式反潜武器的面前,生存能力也非常堪忧。

    从这个角度看,帝国海军着手发展“替代型航母”与“增强型航母”,也是为了解决航母生存能力不足的问题。

    说得简单一点,就是用更多的篮子装鸡蛋。

    可惜的是,“替代型航母”因为性能太过羸弱,肯定没办法取代超级航母,而“增强型航母”由于受到其他因素限制,迟迟没有进入到建造阶段,帝国海军也就只能继续建造超级航母。

    要说的话,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薛远征”级。

    虽然按照外界观点,帝国海军在第三次全球大战期间总共建造了3种超级航母,在“薛远征”级之外,另外两种是“始武”级与“白止战”级,但是严格说,后两种其实都是“薛远征

-->>(第2/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