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第209章 生不逢时
比如在梵炎洋中心位置的迪戈基地,所以对帝国海军来说,面向梵炎洋作战,对舰队的要求反到不太大,主要依靠岸基航空兵,以及掩护运输船队的护航舰队。

    从这个角度看,帝国海军最紧缺的其实是用于护航作战的“替代型航母”。

    正是如此,在“替代型航母”大批量建造之时,“增强型航母”迟迟没有上马。

    不过,这并非坏事。

    等到帝国海军需要“增强型航母”的时候,高强度合金钢的产能提升了十几倍,不再需要为建造材料犯愁。

    关键还有,建造成本因此大幅度降低。

    当然,帝国海军也对“增强型航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往简单说,也就是以中型航母的吨位,获得相当于超级航母60%的战斗力,填补大型航母不足产生的空缺。

    显然,帝国海军把“增强型航母”当成了大型航母的替代品。

    其实,这也是必然结果。

    道理也很简单:超级航母太昂贵,不但没法大批量建造,巨额的维持费用也让帝国海军难堪重负。

    哪怕是在战争时期,帝国海军也不可能无限制扩充舰队规模。

    再说,并非任何战斗都需要出动超级航母。

    至于大型航母,效费比显然不够理想。

    比如,“陈炳勋”级的建造成本大约是“薛远征”级的80%,而在高强度战斗当中的作战效率仅相当于“薛远征”级的65%。关键是,在低强度战斗中,“陈炳勋”级的效费比不比“薛远征”级高多少。

    换句话说,大型航母有点高不成、低不就。

    此外,在“陈炳勋”级之后,帝国海军没再建造过大型航母。

    显然,只是重新设计就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因此大型航母并不是理想选择,完全没有效费比可言。

    正是如此,帝国海军调整了“增强型航母”的性能指标,要求用6万吨的舰体,获得相当于超级航母60%的战斗力。

    显然,这个要求一点都不低。

    简单的说,也就是保持“陈炳勋”级90%的战斗力,排水量降低24000吨。

    即便采用最先进的造舰技术,也有很大的难度。

    不说别的,要想让战斗力达到超级航母的60%,至少需要配备3部弹射器,也就对动力系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即便采用最新型号的燃气轮机、回热蒸汽发射器与弹射器,所能减少的吨位都很有限。

    正是如此,在动工建造之前,帝国海军对性能指标做了调整,降低了要求。

    按最终的要求,“增强型航母”只配备2部弹射器,2套动力系统与2套推进系统,舰载机的出动率相当于“薛远征”级的50%,而续航距离、持续作战时间与最高航速等性能指标则有所提高。

    显然,“增强型航母”最终演变成了中型航母。

    不要忘了,在过去几十年里,帝国海军一直排斥中小型航母,可最终还是不得不向现实低头。

    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增强型航母”其实是在走下坡路。

    不过,也不能由此完全否定该项目的价值。

    在战术层面上,“增强型航母”解决了帝国海军在战争中的头号难题。在不大规模扩大舰队规模的前提下,增强了舰队作战的灵活性,弥补了由于大型航母与超级航母不足产生的兵力缺口。

    只是,关键是在技术层面上。

    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在设计“增强型航母”期间所启动的新型装备的研制工作。

    最有代表

-->>(第3/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