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第149章 迷雾重重
段,比如安装变轨发动机来提高生存力。

    严格说来,这种复杂的部署方式,本身就不够安全。

    关键就是,雷达侦察卫星与光学侦察卫星都需要部署在低轨道上,很容易被反卫星武器摧毁。

    在开战后不久,部署在低轨道的侦察卫星几乎都被西陆集团打了下来。

    当然,帝国空军也以牙还牙,而且做得更彻底,把很多部署在中高轨道上的卫星都打了下来。

    可问题是,这并没有解决最为关键的问题。

    虽然在纽兰共和国参战之前,帝国空军就按照战略预案进行补网发射,用储存的或者紧急采购的小型卫星代替那些被敌人摧毁的侦察卫星,但是在如此短的时间之内,根本不可能补上所有漏洞。

    此外,紧急采购的小型卫星的性能肯定不太好。

    其实,在4日下午,帝国空军进行了一轮紧急补网发射,在几个小时之内,用7枚运载火箭把18颗小型卫星送入近地轨道,其中几颗就是主要面向东望洋,即专门为海军服务的雷达侦查卫星。

    关键还有,其中1颗是库存卫星,能进行变轨机动,有很强的战术灵活性。

    在某种意义上,变轨机动是军事卫星最有效的,也是唯一的防御手段。

    常规军事卫星与战时生产的小型卫星,最主要的区别就是有没有变轨机动能力,或者说有没有安装变轨发动机。

    和平时期,问题还不大。

    也就是在这个背景之下,海军就“超级航母”、“中型航母”与“小型航母”的具体效费比进行了一次全面对比评估。

    此外还有,因为无法在起飞区右侧停放舰载机,又要腾出降落的斜角甲板,所以处于待命状态的战斗机并不多。

    千万别小看这台发动机。

    重要的不止发动机,还有必不可少的燃料。

    拿当今最为先进的光学侦察卫星,帝国的“鹰眼”系列来说。

    在两年前才开始发射与部署的第7代“鹰眼”卫星,总质量约20吨,其中只是变轨机动使用的燃料就超过10吨。问题是,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第7代“鹰眼”的在轨工作时间也只有8年。如果在战时,特别是为了获得高分辨率照片,频繁机动到200千米以下的极低轨道上,在轨工作时间还要大幅度缩短。第一颗“鹰眼”7代,就因为需要进行各种性能测试,比如在极低轨道上能获得的最高分辨率,其在轨工作时间还没2年,在大战爆发前就已坠入大气层。

    如果不用进行变轨机动,而且部署在相对较高的轨道上,能把侦察卫星的总质量控制在7吨以内。

    在5日的上午,也就是从乌木空军基地起飞的那架电子侦察机被击落之后,空军就让这颗侦察卫星进行了变轨机动,预计在2个周期之后就能回归,到达可疑无线电信号所在海域上方。

    此外,像“指-6c”这类舰载预警机,同样能通过跃飞甲板升空。

    换成跃飞甲板航母,哪怕是吨位、飞行甲板面积这些都完全一样,因为要让攻击机挂上重型反舰导弹执行攻击任务,必须从左侧,也就是滑行距离最远的3号点起飞,所以能出动的舰载机,肯定无法超过40架。在实际操作当中,还要考虑其他的因素,能够达到30架就很不错了。

    也就是说,发射1颗“鹰眼”7代的重型运载火箭能够发射3颗稍微小一点的卫星。

    不说别的,只是高昂的发射费用就让帝国空军难以承受。

    在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之后,变轨机动赋予侦察卫星的生存能力,并没在实战当中体现出来。

    大战爆发之前,

-->>(第2/5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