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捉襟见肘——“帝都”级舰队航母
    在获得四艘“龙江”级之后,准确说是在建造这四艘航母的时候,帝国海军就在考虑新式航母的事情。

    这里,不得不提“限制海军军备条约”造成的影响。

    站在帝国海军的立场上,“华城条约”与“伦泰条约”对航母的限制,主要体就是总吨位与单舰吨位。至于其他的,比如主炮的最大口径,根本没影响,因为帝国海军就没打算在航母上安装大口径舰炮。

    当然,吨位限制产生的影响就已经足够巨大了。

    就拿狭夷海军来说,因为航母总吨位为三强的七成,只有十万五千吨。狭夷海军又不想退居第二梯队,只能尽最大努力压缩航母吨位,才弄出“苍隆”级这种标称排水量不到一万八千吨的舰队航母。由此产生了一连串的,波及广泛的恶劣问题。比如飞行甲板不够长,又没有合适的弹射器,发动机技术也不过关,所以狭夷海军格外重视舰载机的轻量化,搞出了零战这样的轻型战斗机。

    其实,帝国海军受到的影响也很巨大。

    虽然在华城谈判中,帝国与纽兰联邦共同坚持,与会各方对已有的轻型改造航母的归属达成一致。在解除武装之后,这些在条约落成之前改造而来,标准排水量不超过一万吨的小型航母不算在限制吨位之内,今后只能当训练航母使用。但是在四艘“龙江”级入列后,帝国海军剩下的航母吨为,也就只有五万吨标准排水量可用了。理论上,还能建造两艘跟“龙江”级相当的舰队航母。可现实的需求是,帝国海军希望能获得四艘,至少是三艘战斗力强悍的舰队航母。

    理由也很简单,在帝国海军打算利用这五万吨的配额时,狭夷皇国与布兰王国已经再次走到一起。虽然在当时,纽兰联邦依然深陷“光荣孤立”的泥潭之中,还一度出现要跟梁夏帝国联手瓜分东望洋的舆论风头,但是帝国海军必须考虑两线作战的问题,也就需要更多的航母。

    帝国海军至少需要考虑两个战略方向,东望洋与梵炎洋。

    在一个战略方向上部署四艘航母,肯定不算多,三常备,一预备。

    哪怕让充当预备力量的在两个方向上来回奔波,也就能减少一艘,仍然得增添三艘。

    帝国海军在新历85年公开发布的首份招标书,准确说是意向招标书当中,明确要求把标准排水量限制在16700吨以内,最好能控制在12500吨以内。大概连自己都无法相信能在如此小的吨位以内实现舰队航母的所有战术指标,所以没有要求提交设计书,只需要完成概念设计。

    当时,四艘“龙江”级都还在船台上,海军对下一代航母也不太积极。

    折腾了近两年,到新历87年的年初,几家有资质的舰船设计院才提交了标书,不过都是在应付海军。

    这些根本就不是设计书,连概念设计都算不上!

    所有标书都在强调一个问题:12500吨方案肯定行不通,16700吨方案未必行得通。

    到下半年,海军才跟南江舰船设计院、刺州舰船设计院、粤江舰船设计院、鲁东舰船设计院与辽南舰船设计院各签署了一份委托合同,让它们按照16700吨方案,拿出包含了主要性能指标的设计书。

    结果,又拖了两年。

    到新历89年,大萧条到来,国际局势就没那么美好了。

    其实,国际局势在前几年就已经发生变化。

    随着纽兰联邦加入,针对梁夏帝国的第二同盟集团正式成立。迢曼帝国跟洛克共和国实现了和解,帝国丧失仅有的传统盟友。帝国海军坚持用五万吨配额建三艘航母,就是感受到了渐渐迫近的战争威胁。

    席卷全球的大萧条,反

-->>(第1/5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