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第435章兄弟相谈
城到逼阳、再到彭城,他一次都没看到田章兄露面……”

    “唔。”

    惠盎点点头说道:“齐国对外公布,称此次由匡章率军,且我宋国派出去的细作,也曾多次看到齐军行军时模糊看到匡章的身影,但不知为何,匡章从未在两军对峙时出面,哪怕戴不胜、戴盈之等人亲自到阵前约匡章谈话,因此戴不胜几人怀疑,齐军可能是找了一个容貌相似的人假扮匡章,只因为恐吓我宋国……关于这件事,我觉得你可以尝试去试探试探,凭你与匡章的关系,匡章绝无可能不露面,只要他真的在齐军当中,倘若齐军中的那位连你都不见,那他就绝对不是匡章本人。”

    “我会的。”

    蒙仲闻言点了点头。

    他也想很弄清楚这件事,毕竟这事关他针对齐军的反击。

    说白了,倘若对面确实是他师兄田章,那么他自然而然要小心一些;否则嘛,呵呵。

    次日,蒙仲与惠盎、戴不胜几人陪同太子戴武巡视彭城城外的军营。

    此时的军营内,许许多多的宋兵早已得知了‘太子戴武返回彭城’这件事,士气高涨,以至于在太子戴武巡视军营时,营内的士卒们争先恐后地围观戴武,并为戴武返回彭城支持大局而欢呼万岁。

    面对营内士卒的热情与激动,太子戴武在营内的校场做了一番鼓舞。

    这番鼓舞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首先,太子戴武表述他出现在这里的原因,是因为‘国难当前’,宋王偃‘明大义’,将他召回共同抵御齐国。

    他在众人面前说道:“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天下国家其存正之正、非形式之正、外表之正,而在其内,此即礼法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昔戴璟欲助戴武夺位,然实乃叛逆之举、乱国之举,此先例不可开。父王诛杀戴璟、流放戴武,戴武非敢怨恨……今父王于国难之前,听取惠相、蒙卿劝谏,召回戴武,令戴武能击退齐军将功赎罪,戴武深感幸哉……”

    不得不说,太子戴武不愧是‘儒家弟子’,对父亲的名誉非常维护,一开口就是维护宋王偃此前那一番举动。

    只不过他那一番文绉绉的话,有几个士卒能听懂呢?

    蒙仲当然能听懂,毕竟他好歹也是孟子的记名弟子,正统儒家弟子;惠盎也能听懂,毕竟这是一位身兼道、名、儒、法、墨五家学术的贤臣。

    可除开蒙仲与惠盎,剩下的人就未必听得懂了,比如戴不胜。

    虽然没有恶意,但这个莽夫又哪里听的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戴不胜好歹还是公族出身,连他都听不懂,更何况那些宋国的士卒呢?

    但奇怪的是,尽管未必听得懂,但那些士卒们还是静静的倾听地,时不时露出似懂非懂的表情,他摇摇头对惠盎说道:“下一步,是不是打算请儒家弟子来当官?”

    惠盎闻言失笑,低声对蒙仲说道:“你也不是儒家弟子么?”

    蒙仲愣了愣,一时间不知该说什么,此时却见惠盎笑着承认道:“大王在时,始终不允许扩大儒家弟子,他觉得儒家弟子过于软弱,不能使宋国强盛,虽我时而与大王探讨儒家经意,但大王始终没能改变对儒家的偏见……与大王相反,太子则推崇儒家思想。如你所言,待这件事了结之后,我确实想过让太子亲自赴邹国,恳请孟子与其弟子移居宋国……你是庄夫子的弟子,亦是孟子的弟子,到时候助太子一臂之力如何?”

    蒙仲惊讶地眨了眨眼,心中却有些震撼。

    儒家……确切地说,是以孟子为首的正统儒家,其实在当代并不怎么受到重视,倘若宋国愿意接纳儒

-->>(第3/5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