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第24章:王欲兴兵伐国
算是此时极为强势的西垂秦国,也照样要用张仪施行一系列「连横亲秦」的策略,才分化中原各国的联盟,尤其是「齐楚魏」三国联盟。

    “滕国,乃姬姓之后吧?今君主欲伐滕国,难道就不担心……落人口实吗?据我所知,滕国并无失德之处,也并未冒犯我宋国。”

    在沉默了一阵子后,长老蒙蜚皱着眉头说道。

    不错,当年周王室分封诸侯,总共分了七十一国,其中姬姓子孙的封国最多,有五十三国。

    但随着岁月的变迁,这些诸侯国亡的亡、灭的灭,所剩无几,最耳闻能详的,莫过于齐、楚、燕、韩、赵、魏、秦、卫、鲁、宋国等十几个国家。

    而在这些诸侯国当中,宋国的地位最特殊、也最尴尬,因为它虽然是周王室册封的诸侯国,但却是殷商之后,殷商,那可是被周王室攻灭的国家。

    而滕国,它亦是姬姓之后,其始祖乃周文王姬昌的第十四个儿子「姬绣」,周武王姬发的弟弟,谥号滕文公。

    现如今,宋王偃欲兴兵伐滕,这无异于殷人伐周人,这是很容易落下口实的。

    或许有人会说,宋国曾经非但攻打过郑国、甚至还吞并了曹国,郑国与曹国,也皆是姬姓诸侯。

    但事实上这是不同的。

    郑国,自从郑庄公起,就跟周王室关系恶劣,且郑国在「晋楚争霸」期间,在晋国与楚国之间摇摆不定,因此它在长达百余年时间内,投晋被楚打、投楚被晋打,以至于后来郑穆公索性破罐破摔,制定了「唯强是从,晋来从晋、楚来从楚」的墙头草策略,总算是在晋楚争霸中勉强存活了下来,这国运也是艰难。

    说得难听点,郑国当时就是个受气包,且由于郑国“不法先王、不尊周室”,它被攻打在儒家子弟看来简直就是大快人心——这岂非就是“不尊礼制”的下场么?

    而曹国呢,它则是因为自己作死。

    在曹悼公时期,作为中原霸主的晋国逐渐衰弱,曹国越发想摆脱晋国的控制。

    当时曹悼公信赖一个叫做「公孙彊」的臣子——据说这个公孙彊很擅长捕捉飞禽,因此得到曹悼公的器重,被封为「司城(司空)」。

    公孙彊向曹悼公提出了一个所谓称霸的策略,得到了曹悼公的认可与支持。

    然后,曹国就断绝了与晋国的关系,并且派兵攻打宋国,结果派出去的军队被宋国击败,并且宋国还派兵反攻曹国。

    本来在宋国与曹国的矛盾中,晋国本来就偏袒宋国,毕竟宋国自宋襄公称霸中原失败后,便转而支持晋国、抗拒楚国,是晋国压制楚国的坚实盟友,不像曹国曾几次投降于楚国。

    而这次曹国自己作死,晋国干脆连调解的使者也不派了,任凭宋国吞并了曹国。

    所以说,宋国攻伐郑国与曹国,其实都有当时的中原霸主晋国在背后撑腰,且又名正言顺,当然不会遭到世人的指责。

    但这次宋王偃准备攻伐滕国,滕国既没有失德之处,又没有得罪宋国,在没有任何大义的情况下贸然攻伐滕国,在道义上就站不住脚。

    更要命的是,滕国是儒家当今的圣贤「孟子」试图重新恢复“井田制”的试验国,也是目前中原诸侯中绝无仅有的仍在沿用“井田制”的国家,宋国无端攻打滕国,势必因此得罪儒家。

    再加上没有像“晋国”那样的强国给宋国撑腰,总而言之,宋国攻伐滕国,后果不堪设想。

    “惠盎怎么会坐视君主做出这样的决定?”蒙荐难以置信地说道。

    在他看来,主张“王道”、推崇“德治”的惠盎,不应该会坐视宋王偃做出这样糊涂的决定啊。


-->>(第2/3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