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二百二十二章 找个借口
黄龙府还有松原,也就是查干湖所在地以后,就开始急速扩张。”

    “下面要说的就是我手里这些资料的内容,我读给你们听啊!”

    稍懂中国史的人都知道,在公元七世纪以前,中国东北的辽河以东和朝鲜北部,存在着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制王国—高句丽。

    这个神密王国,隋唐之前一直占据着中国边陲史的重要部分。

    我提醒她们俩:“请注意,这里提到了高句丽是个神秘的国度”。然后继续我读资料。

    可自隋之后,中国中央政权几个英名垂史的皇帝象着了迷一样发疯似地进攻这个王国,历经四代,终于将这个王国最后消灭。

    征高句丽之战,历来被史家们咒骂为“不恤民力,劳师远征”,甚至被骂为封建军事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

    是隋唐封建贵族对弱小国家**裸的侵犯!更多人认为这是“毫无必要的征讨”。果真如此吗?

    我继续提醒她们:“这是第一个问题。”

    翻开隋唐史,征高句丽之战,自隋文帝开始,就将征讨高句丽做为国家的一项长远战略任务坚持不懈地执行。

    尽管多次面临失败,尽管可能导致国破家亡,可一代又一代的隋唐政治精英们始终没有放弃一个战略目标:消灭高句丽。

    公元598年,隋文帝即命汉王杨谅、上柱国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周罗喉为水军总管,率大军30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丽。

    汉王杨谅率陆路隋军出山海关,时逢雨季,道路泥泞,粮草供应不上,军中疫病流行,虽勉强进至辽水,已无力战斗。

    水路隋军由周罗喉率领,自东莱出海,直趋平壤城,在海上遇大风,船多沉没。

    于是水陆两路被迫退还,死者十之**根据记录这一次的征伐损失了将近三十万的士卒。

    付出了如此重大的代价,隋炀帝杨广继位以后还是念念不忘高句丽之患,一直在寻找借口讨伐高句丽。

    公元611年,隋炀帝下诏征讨高丽,全军共计11338万人,号称200万,统由炀帝亲自指挥。

    三月,隋军进至辽水西岸,高句丽兵依辽水据守,数日后隋军,歼灭东高句丽军万余人。

    我叹息着说道:“这一次小胜以后就是接连的大败。炀帝第一次征高句丽以惨败告终,上百万人的生命葬送在辽河以东”。

    “公元613、614年,隋炀帝又发动二次攻高句丽之战。皆以失败告终。初步统计隋朝征高句丽阵亡的将士多达二百万”。

    “于是杨广给自己折腾亡国了,隋实际上间接亡于征高句丽之役。”

    目睹了隋朝因为征伐高句丽导致了亡国的唐太宗,依然毅然决然的不顾前车之鉴。继续征伐高句丽。

    “这才有了唐太宗上面的那句话,其实这句话最关键的就是后面的半句话”。

    “丧乱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遗后世忧也。这才是最关键的。”

    “这就是告诉大臣,高句丽很危险,趁着咱们兵强马壮的时候尽快干掉他。否则就是大祸害。”

    我摆了摆手里的资料:“写这个资料的作者也想不明白,他在文章中提到。”

    在六七世纪的东亚政治格局上,相比华夏来说,高句丽不管怎么说也是一个小国。

    它却为何让隋唐的皇帝们如此牵肠挂肚,动员中华之物力,非欲除之而后快?

    难道隋唐的君主们真的只会欺软怕硬,专打弱小国家?

    按照很多人的描述,征高句丽只是封建君主们私欲膨胀的结果,是对弱小国家的欺侮,如果是这样,

-->>(第2/3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