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第233章 汽车普及从华人开始
两条车道是去,那边的两条车道是往,各行各路,各不相干。”

    “哦。”

    “明天开始,你们也要学会开车。”

    “呃!谁教我们?”

    “我教。”陈承宇说。

    陈承宇想到学车,马上想到要编写一本学开车的收,就叫《开车指南》吧,中英文版本。不过说到开车的司机,在这个时空里,华人比其它国家的人多得多。

    主要是陈承宇在各个聚居点开展的工程车驾驶培训班,全是免费学,开工程车的工人,薪水比普通工人要高,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众人学车的积极性。

    还有二三年前,五洲商会在国内各大城市,举办的工程车驾驶培训班,由于参加的人太多,分为白天班和晚上班。当时巴西的铁路开建,急需工程机械车司机,后来两洋运河施工,也需要工程车司机。在国内学会驾车,出国就有高薪水的工作,成为当时青壮年津津乐道的话题。

    国人就这样提前认识了会自动跑路的机器,不是洋人的机器,是中国人的机器。

    再后来各个华人定居点、聚居点之间的联系、货运、人员流动,用拖拉机改装的班车来实现,又催生了一个新的行业:运输车司机。

    再后来,随着机械化耕田的大力推广,驾驶农用机械,也成为青壮年学习驾驶的动力。当时陈承宇心想:如果能象前世的驾校一样收钱,单是靠收取学费,本大总统我就赚得无清无楚了!

    杜克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第一代车型“创世纪”,在陈承宇的操控下开得飞快,他不顾车上4名护卫的劝告,把车速开到时速80公里以上,持续了10分钟之后,才把速度降了下来,陈承宇也不敢在80公里时速上持续太久,毕竟某个环节出了偏差,散了架就麻烦了。

    车子驶过詹姆斯河杜克发电厂大坝。大坝正在加高,以便发出更多的电力,供应给汽车城。在陈承宇看来,未来不久这里也要建一座火力发电厂,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力需要。

    詹姆斯河两岸全是农田,肥沃的土地加上便利的灌溉,想不丰收都难,目前这里是杜克实业的储备粮仓,一座座粮仓矗立在陈承宇发明的储粮基地内,这里的粮仓实现了防潮、防鼠、防火、自动调度等功能,储有足够杜克旗下(美国)的32万工人(含家属)一年的粮食。

    陈承宇还想着扩大储量,至少要扩大到储有足够美国杜克旗下工人及家属2年的粮食。美国的极端资本主义发展、上涨得非常快,但终有一日会急转直下,变成大萧条,到时开仓放粮,先保住杜克旗下的所有员工再说。

    待萧条过后,杜克实业将抢占制高点,将是最快恢复生产的公司,没有之一。

    过了杜克发电站大坝,从这里到汽车城还有50多公里,公路已经通车了,只是还没有开始铺设沥青混凝土,有的只是路基底下的一层碎石。没铺设的原因主要是特立尼达岛上的沥青还没有运输到位。

    一般沥青混凝土道路20年就要大修,如果在普通沥青中加入35%以上的特立尼达岛出产的天然沥青,混合之后铺设的沥青混凝土道路,至少30年不会老化到大修的程度。这也是前世为什么全世界各国大老远从特立尼达岛进口天然沥青的原因。

    行驶了50多公里的石子路,终于到了汽车城,这是一个巨大的制造城市。这里划分为发动机系、传动系、制动系、转向系、行走系、电器系等几大部分,用双向6车道的道路间隔区分出来,每个系里面又有密密麻麻的工厂,生产各种各样的配件,

    最后全部零件汇总到正中间的一个,占地面积达200万平方米的总装车间。如果从飞艇上看下去,整个汽车城就像一只轮子,中心

-->>(第2/3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