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第227章 沥青湖 (求订阅)


    前世的探测报告说这里的天然沥青储量大概是1,200万吨左右,但从1860年开始,人们已经不停的开采了100多年,运走的沥青多达9,000万吨,湖面并没有下降,证明地底下的沥青源源不断的涌出。话说100多年后,这里的沥青价格上涨到每吨900美元。

    因为太阳的照耀烘烤,表面的沥青质地变硬,人可以在上面行走,陈承宇试着在沥青面上走了几步,只觉脚下软绵绵的。

    “少爷!”陈信达叫了一声,提醒陈承宇注意安全。陈承宇当然知道这里不宜行走,陷下去就麻烦了。陈承宇快步走了回来。

    “先生,你们需要沥青吗?”忽然有人问。

    陈承宇一看,不知什么时候边上聚集了一群人,他们用热切的眼光看着陈承宇,陈承宇还发现人群中有不少留着辫子的华人,陈承宇万分惊奇:这些华人是哪里来的?

    一番交谈之后,陈承宇才知道,这里的华人是1806年到特立尼达岛种植可可、咖啡和甘蔗的契约工。所谓的契约工就是身无分文,又想出国挣钱,于是有人出钱把你搞出去,但得订立一份契约,用出国做工所得的钱偿还出国的各项费用、利息,偿还完毕,就回归自由身。

    这里的华人已经是第二、第三代,与当年的契约工已经今非昔比,大多数华人已经经商,有的做了庄园种植主。

    陈承宇不由得感到自豪:话说我华人走到那里,都可以在艰难的环境下生根发芽、开枝散叶。

    跟陈承宇说话的华裔姓梁,名字叫义传,现年35岁,老家是广东佛山人,听说陈承宇是广东廉州府人,在几万里的海外相见,就是老乡了,他说他家就在附近,热情邀请陈承宇到他家里做客,陈承宇欣然应允。

    当下陈承宇与陈信达等5名护卫,在梁义传的带领下,向他家走去。前面有一排房子,其中一间大屋,漆着朱红色的墙,陈承宇心想这是庙吗?

    走近才看清楚,这是中国特有的祠堂。上面写着四大斗大的大字:梁氏宗祠。下来是一副楹联:

    “眉齐鸿案;庐结石门。”

    陈承宇赞叹道:“原来是名门之后,难怪能在异国他乡活得风生水起。”

    梁义传奇道:“贵客也知道我梁氏先祖的秩事吗。”

    陈承宇微笑说:“当然了,这副楹联有两个典故,一个是东汉文学家梁鸿,家贫而博学,娶妻孟光,梁鸿每次回家吃饭的时候,其妻孟光都举案齐眉,表示敬爱。”

    “至于下联,说的是明代学者,江西新余人梁寅,靠自学博通百家。明太祖朱元璋征召天下名儒修《礼》、《乐》等书,书成朝廷授官,梁寅推辞回乡,石门山中结庐著书,著有《礼书演易》《周礼考注》《春秋考义》《周易参义》《诗演义》《石门集》等。”

    梁义传心里高兴,听到外人赞扬先祖的丰功伟绩,颇有与有荣焉之感,与陈承宇聊得兴高采烈。

    进入梁义传的家。陈承宇观察到这是中国式建筑,与来路上看到的土著人建筑不同,土著人就地取材,搭个棚子,就算是安居乐业。华裔的房屋是青砖青瓦,也就是所谓的秦砖汉瓦。而且瓦与瓦之间还抹了三合土,用来防御台风是最好不过了。

    梁义传的父亲听说有华人客人,也赶了回来,双方用粤语对话,陈承宇这才知道这里的华人一直不曾忘记自己是华裔。

    “当时我父亲那一辈人来的时候,这里就是片森林,蚊子到处乱飞,蛇虫四处横行,那蚊子还有毒,被它叮咬又痛又大半天,他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开荒垦田。第一批华人是1806年来的,这批华人死了一半……”

    “后来印度人也来

-->>(第2/3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