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第140章 招工启事 (求订阅)
,由杜克公司移民部安排妥当,有地方住、有食堂吃管饱,只等着船只来接应即可。

    移民有时会提出欲投奔海外的亲人、邻居、同乡、熟人等,移民部一律满足他们的要求,想去哪儿就去哪儿。1882年清廷向海外移民一百多万人。

    移民到了目的地之后,就会分到中华社区里,开始新的生活。对于新移民来说,刚来的一个月,他们是不用做工的,他们被统一安排住进叫做“过渡区”的房子。

    在“过渡区”里,会有专人他们进行各种各样的教导,给新移民上课,讲解地方的风俗习惯,学会简单的当地语言、会话,组织新移民参观老移民的房舍,和老移民聊天,畅谈移民得失注意事项等等,为他们尽早融入当地的生活做好准备。

    这是所有华人移民都要经历的过程,在异国他乡,华人要做到自尊、自爱、自重,老华人的言传身教犹为重要,中心思想就是:想在这里活得好好的,就要改掉国内的陋习,适应新环境。

    这里没有辫子没有长袍,走在一大堆穿着杜克标准服装的同胞中间,你的长辫应该剪掉了吧?你的长袍应该换了吧?这是我们的大东家创造出来的服装:大反领、领带、直筒裤、皮带,世界首创,这是我们的国服,你好意思穿着长袍跟我们一起混?

    通过早期的老移民来教导新移民,这是陈承宇早就想好的办法,不能让国人在国外丢人现眼,要让外国人看到一个有礼貌、有力量、敢担当的中国人新形象。

    新移民来到社区,社区领头人会第一时间询问你有什么特长?例如木匠、瓦工、烧砖烧瓦、做生意、矿工、种田……。新移民的特长,很大程度决定在新环境下的职业。

    当然如果你不满意现在的职业,可以参加各种培训班,白天要上班的就参加晚上举办的培训班,最常见的是驾驶员,挖掘机、拖拉机、铲车、汽车等机车驾驶员。

    脑子特别好使的、有各种奇思妙想的,通过考试加入杜克实验室,那真是名利双收,基本薪水高,搞出了发明还有利润分成。

    随着国立图书馆和国立博物馆的落成,轩辕联邦共和国派出了特别行动小组,到全世界买书,特别是在中国,把古籍书高价买回来,好过以后战乱被毁。陈承宇亲自指挥了五个行动:

    一个是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莫高窟,陈承宇亲自参加行动,驾驶飞艇,从钦州出发,行程三千公里,到达莫高窟后,选择在夜里降落,直接找到第16窟,打开北面用石块砌封的墙壁。

    在灯光下露出了藏在墙壁后面的密室,里面贮满了各种经卷、文书、织绣、画像等约5万余件,全部是从三国魏晋到北宋时期的古籍,除了汉文之外,还有栗特文、佉卢文、回鹘文、吐蕃文、梵文、藏文等各民族文字写本。

    内容有佛、道等教的教门杂文的宗教文书以及文学作品、契约、账册、公文书函等的世俗文书。

    众人把东西全部搬上飞艇后,把原来的密室按原来的样子封存。众人趁夜起飞,回到加里曼丹岛,把文物全部放入博物馆。

    不久,坐落在燕京的杜克大学向清政□府提出申请:杜克大学历史系将对敦煌莫高窟进行详细考察、修复,请求批准考察行动,并且因莫高窟附近强盗横行,杜克大学历史系请求在考察期间,可以雇佣护卫。

    杜克大学校长陈林上下活动,撒出大把银子之后,不久,一道圣旨下发:同意。杜克大学按陈承宇的指示,抽调2000人成立了敦煌莫高窟护卫队。

    在敦煌莫高窟邻近建起了一片营地,并且开垦良田,植树小造林,把一个小绿洲的荒凉之地,建成了一个有着湖泊的绿洲,终年瓜果飘香不断,种上的水稻、玉米等农作物连年丰收

-->>(第2/3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