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第十三章 证明
郎军提议干一杯,说辞就是:今天临时采访没有请示,请主任包涵。我们要在萧主任领导下,多多写稿子,多多发稿子,多多赚钱!

    萧寒喝完笑了笑:“郎大哥可不要这么叫,我给大家服务好。他们不是叫咱们‘萧史一郎’嘛,我们就精诚团结,保持个性做个天下第一!”

    当晚回到住处,郝运来不在,最近忙于公司注册选址,忙的经常三五天不见。萧寒存折里就几万块钱,除了咬牙买了部手机,其余都给了郝运来,说是付房租。郝运来没客气就接过去:“狗屁房租,你这是原始股,我不会把萧大记者体现在公司财务,但你该得的都会得到。”

    翻看一本纪录美国记者的纪实文学,题目《最好的记者不会出现在最好的时代》,萧寒脑海里一直翻腾下午白甫的话——你要亲自去写出俩正面的头条稿子。

    第二天一早,萧寒先给部里开了个小会,四个人依旧如以前轮流值班开会报题,每人一周,其余按部就班采访。而后他就报了出差,买了张去北龙省良县的火车票,十点多就上了火车。

    良县是北龙省最偏远的县,地处深山峡谷,是北龙省十五个国家级贫困县之一,但是最穷的第一。这里耕地少,山高林密,连县城人口在内也就二万余人,交通不便,没有工业,主要靠林业、畜牧业支撑经济。

    在火车的颠簸中,萧寒逐步整理出这次采访重点:在一个非常贫穷的山村,一位来自南方的大学生志愿者,每年寒暑假都来这里支教,她拥有怎样的精神家园?当地的反应与获得又如何?

    这条线索就是他在办公室一堆传真件里检出来的,原稿是一首诗歌,是良县一位文学爱好者写的,主题就是这位志愿者,但估计是副刊部看不上,于是扔入废纸堆。萧寒看了看诗歌写得确实很业余,但这位作者肯定去了山村多次,他随即就给这位作者留的电话打过去,对方很热情,对于省城报纸的主动电话更是激动的语无伦次,萧寒没有讨论诗歌,而是直接就问了这个志愿者的事情。

    这位笔名叫山狼的作者工作单位在乡里文化站,也就是这位志愿者支教所在的乡,当听说萧寒要去采访,很真诚表示欢迎,并说一定去接站。

    午饭盒饭,晚饭方便面,火车在凌晨时分抵达良县。已然深冬,山区尤其是冷风呼啸,直入骨髓。萧寒走出车站,将羽绒衣拉紧正准备找个小旅馆对付到天亮,这时候有个中年人走过来:“你是萧寒老师吧?”

    萧寒愣了下,马上猜出来这是诗人山狼,果不其然,这位山狼自萧寒打过电话后,每个晚上这个点都到车站溜达一圈,省城来良县的火车就这唯一一班,就这个点。

    萧寒深怀内疚,因为看到站时间是凌晨就没敢通知人家,原计划明天早晨再联系。山狼伸手拿过萧寒的包:“这叫什么话?我说了接站肯定就接站,跟几点到有什么关系?”

    萧寒搓着手问山狼县里宾馆还有房间吗?山狼又是一句:“这叫什么话?来良县让您住宾馆,以后还能有朋友吗?”

    哪,住哪?

    “我家啊!尊贵的客人来了不回家去哪?”

    您家不是在乡里吗?

    “对啊,我跟您说过。不远,三十里就回去了。”

    说话间来到一辆摩托车跟前,萧寒心里热乎乎的:“这十多天您每天都是骑着摩托车来等我?”

    山狼嘿嘿笑:“对啊,我想打电话又不知道您号码,只能傻等,这不也等到了嘛!”

    萧寒很不好意思:“要知道这样我当时就该把手机号码告诉你!”

    山狼像捡了个宝贝:“您拿手机了吧,来,我用下!正发愁这么晚去哪给家里打电话呢!”

   

-->>(第2/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