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第29章 第 二十九 章
    姜宁并没有在自由市场多留, 因为她没打算继续做栗子糕之类的小吃食。

    栗子糕,是以前局限于时势、资金以及经验等等的情况下,做出来的权宜选择。

    现在不但改革愈发深入,且还换了杨市这个更大的市场, 原始资金也累计到一定程度,她当然不在小吃食这个累且赚钱不多的摊子上死磕。

    她打算进攻服装行业。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可惜由于那场持续了接近十年的革命,生生将国人的审美观给拗了一个大弯。

    在刚过去是七十年代, 人们最崇尚的服饰就是绿军装,街上屋里, 田间地头, 一律灰蓝绿, 艳丽的颜色没人敢穿,也没厂子敢生产。

    但审美这玩意, 真能彻底拗过去吗?

    不行的, 压抑越久,爆发力越强劲, 从现在往后的十几二十年, 都是服装行业的黄金时期, 尤其开头这几年,几近空白的市场,让第一批下海者真正弄起了浪潮。

    姜宁怎肯错过。

    至于为何选择服装, 而不是半导体收音机等更加黄金的行业, 那当然少不了人脉资源的约束了。

    八十年代初期, 个体户很能赚钱,但要是想更进一步,没有人脉等资源支撑,是根本不可能的。

    布匹之类原材料,没门路无法大批进货。

    且现在还是国营单位的天下,私人企业还不允许注册呢,姜宁甚至记得,这几年连雇工都是有限制的,“七上八下”争论没明确前,这出头鸟一个不小心,就得成炮灰了。

    所谓“七上八下”,是国内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阵痛时期产生的一个特殊产物,社会主义国家,是否允许出现被视为带有剥削意味的雇工?

    雇工,这个后世看来最正常不过的举止,在不久的将来会掀起滔天巨浪,但经济建设势不可挡,于是在上头保守改革两派的角力期间,出现了一个过渡标准,“七上八下”。

    根据《资本论》,八人以下不算是雇工,算是帮手。

    姜宁的上辈子,曾经听过闺蜜的老父亲遥想当年,就是卖红联起家那个,他说有段时期风声特别紧,他恰好有几个伙伴受不了高额利润诱惑的,只是这几个过界的人,却基本成了典型填炮灰了。

    老农民出身的他,一直十分谨慎,曾经被嘲笑过胆小,但事实证明,他才是正确的。

    这一点,姜宁深以为然,她只是想乘着改革浪潮,给打好经济基础,让小日子更加滋润而已,如果为了钱冒大风险,那就本末倒置了。

    以安稳为头等要务,这行动方针肯定不能变的。只不过,若事业到了一定规模,还面对着求大于供的市场,雇工却不能超过七人,这还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然而想要解决,却不是没有法子的。

    找一个国营厂子挂靠即可。

    给一些好处,将自家摊子挂在有关联的国营单位名下,一切问题迎刃而解。

    可这挂靠也不是说挂就挂,说靠就靠的,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人脉,要不你捧着钱,也没地儿找关系去。

    服装行业的人脉,姜宁恰好有。

    二哥姜红兵的单位是林县纺织厂,要知道这林县纺织厂,它不是单打独斗的,它在杨市有一个上级单位纺织总厂。

    纺织总厂在本省好些县市都有下级单位,作为一个采购员,姜红兵出差到处跑,外面的人都认识很多,更甭提自己厂子这条线的。

    在老家的时候,姜宁就与二哥讨论过这个问题,二哥很支持她,并给了她不少人名地址,还挂过电话打了招呼,让她到了杨市有

-->>(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