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4.第四章
    等茉莉花粉干的当儿,胭脂也见缝插针的绣了不少手帕子,算上前些日子攒的,统共二十来条,还有这个月抄的两本书,就划算着抽空进城一趟,把它们一起卖了,顺便瞧瞧弟弟。

    同样是绣手帕,人跟人做出来的也不同。寻常乡间女子往往有些舍不得,只用最常见也最便宜的棉布棉线,然后精心绣上艳丽的花鸟鱼虫,精致些的往往三五天才得一个。

    可饶是这么着,因材质、花样局限,一条手帕也不过十文、二十文顶天。

    胭脂很清楚自己的长短,自知女红天分不佳,便不在这上头争长短,便用抄书挣的钱狠心去买丝绸铺子里的上等布料,只挑了书上意头好的诗词歌赋,配了简单的祥云、结子等纹样绣上去,既省事又雅致,别是一番风流。

    这么一来,寻常人费心费力绣一条手帕的空她便能做两条乃至三条,偏偏又是独一份儿的风流别致,材质又好,竟引得许多富贵人家也时常采买,他们又不差那么几十个钱,一条便能轻轻松松卖出三四十文!

    算下来,虽然本钱多些,可一来做的快,二来卖价高,同样的时间,胭脂光卖手绢就是寻常村妇两三倍的利润,着实划算。

    每当这个时候,她的脑海中便会回荡起母亲生前时常念的一句话:“女儿家多读些书,吃不了亏。”

    是呀,她虽然不能科举做官,可如今不也照样因为多读了几本书而受益匪浅么?

    得知她要进城,江志不免又颠来倒去的嘱咐许多遍,还别别扭扭的叫她带话给儿子,惹得隋氏白眼乱翻,晚间又抱着肚子喊痛,折腾的他书都看不成。

    小莲村距离镇上也有个十几里,步行大半日才到,若是刮风下雨、冬寒夏晒便十分艰难。村里有人心思活,专门买了骡子定了大车,每日跑到村口拉人,傍晚再原样送回来,一个人一次也不过三文钱,着实省事。

    次日胭脂特意起了个大早,将这些日子攒的茉莉粉和手帕都小心的分门别类装好,又想着再过两天就是八月十五,天气便会渐渐冷下来,还抽空给弟弟做了一套略厚些的衣裳,也都一块捎着。

    也不知道随谁,胭虎天生好大一副力气,才十四的少年,个头就快赶上成年男人了,很是唬人。

    原本家里人都指望他能读书科举光耀门楣,谁知胭虎非但不爱读书,反而打小喜欢舞刀弄棒,只把江志气个半死。

    打从去年端午隋氏进门开始,家中便不得安宁,脾气火爆的胭虎三天两头就要同父亲和继母争吵。过年时又闹起来,直觉脸面尽失的江志借着酒意说了重话,要不认他这个儿子,胭虎这头犟驴便夺门而去,在镇上做活,再也没回过家。

    胭脂前后也去看过几回,见弟弟虽然瘦了,可也着实精壮了,精神头反而比在家的时候好,倒也罢了。

    上个月去的时候,他兴致勃勃的说认了位镖师做大哥,日里在粮店做工,晚上跟着这位义兄学本事,把胭脂心疼的了不得。

    这次过去,胭脂就想着无论如何也得见见弟弟的这个义兄。

    一来总要瞧瞧对方是好是歹;二来么,长姐如母,她总得多操些心。

    虽然那小子口头上说义兄为人肆意洒脱,并不计较什么财物,可胭脂并不敢当真,琢磨着最好也趁着中秋节的由头送点什么。

    她想的太多太杂,不觉时光飞逝,晃晃悠悠一抬头就发现已经进了城门。

    此镇名唤青山,乃是沿河修建,便不似寻常城镇那样方正,整个东、南部都是顺着河流交汇处落地生根,又在东南一处两河交汇的三岔口处特设客货码头,专迎南来北往官商客货,昼夜灯火通明人声不断。

    西北两面倒是方方正

-->>(第1/5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