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1069 大明的第一支工程兵】
色彩的故事。

    相传明朝时,建昌营有两户人家相邻,东家姓任,西家姓梁。

    梁家欲盖东厢房挤占土地为基,任家不容。

    两家各执己见互不相让,任家给其在外做官的家人寄信做主讨说法。

    不久,此官复信,上书四句诗:千里捎信只为墙,让他二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接到此信,认为确实在理,同为邻里,远亲不如近邻,便主动让出二尺。

    梁家闻之,自觉惭愧,也让出墙基地二尺。

    两家由针锋相对互不相让演变成了互相谦让。

    后来两家达成协议,形成了这条四尺宽的通道,方便了往来行人。

    此义举,深得街坊邻里夸赞,周边的居民,得此教益,多少年来和睦相处,互敬互让。

    从此,“仁义胡同”的义事,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朱由校对这一代算是熟悉,因为朱由校曾经到迁安来视察过一次,不过,还是在朱由校刚刚当皇帝的时候的事情,离着这个时候,已经隔了五六年了。

    建昌营的守将是曹文诏。

    曹文诏本来只有五百人的兵马。

    但曹文诏因为受到韦爵爷的赏识,给他增加到了一千人的兵马。

    要知道,蓟州总共只有两万守军,辽东总共只有三万边军。

    这么一点的兵力中,曹文诏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能有一千兵马,全仰赖韦爵爷的器重。

    曹文诏虽然是明末著名的将领,一直以来他都以“敢战”而闻名,甚至被称为“明末第一良将”。

    然而在这个时候,曹文诏确确实实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将。

    韦宝欣赏曹文诏这个人,但也没有准备重用曹文诏,只是为了帮明朝培养一个厉害一些的将领而已。

    所以韦宝让曹文诏在建昌营附近河道修建了一座水库。

    在曹文诏光鲜的外表之下,曹文诏其实是一个凶残的刽子手。

    只要认真翻阅一下史书,就会立刻看穿他的真实面目。

    曹文诏镇压农民起义的罪恶生涯开始于崇祯三年,1630年,当年七月,陕西的农民起义活动风起云涌,这引起了明廷的恐慌与仇恨。

    鉴于曹文诏之前追随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等人四处征战的光辉履历,明廷提拔他做了延绥东路副总兵,希望借着他所谓“善战”的关宁军将起义军镇压下去,挽救明王朝的统治危机。

    在一开始,由于起义军的战斗力、组织度各方面均存在严重不足,曹文诏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先后击败了王嘉胤、点灯子、李老柴、独行狼等义军首领,这使得曹文诏的气焰越发嚣张起来。

    曹文诏镇压农民起义的手段十分凶残,史载,“诸将在阵,于胁从者纵令逃去,文诏必尽杀,无一存者。其侄变蛟亦然。”

    他嗜杀成性,只要是加入农民军的人绝不放过,不给人留一点活路,所谓平定动乱,维持社会秩序不过是托词,这个凶残的豺狼只是疯狂地仇视人民,对于任何有一点反抗行为的人都必欲杀之而后快,一心一意维护明廷的统治,而根本不把老百姓当人看。

    他对神一魁余部的残酷镇压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崇祯四年,1631年九月十八日,神一魁被叛徒杀害,献头于官军,但他的余部在红军友、李都司、杜三、杨老柴四人的领导下坚持斗争,他们在之前的斗争中完全明白了明廷的狡诈阴险、背信弃义,对明廷的腐朽黑暗有了更为直观深刻的认识,斗争态度十分坚决。

    他们屯

-->>(第3/9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