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0954 老丈人深夜召见】
  杨涟一番大臣见此情况,深知李选侍的打算,在杨涟本人作为顾命大臣的努力下,联合周嘉谟、李汝华等急忙找寻当时的首辅方从哲,群臣商议再三之后一起直奔宫内。

    杨涟率先奔进宫,太监们执棍阻拦。

    杨涟怒斥说:“皇帝召我等至此,今晏驾,嗣主幼少,汝等阻门不容入临,意欲何为?”

    太监们一时不知所措,只好让路,诸臣这才得以进入。

    众大臣见到光宗朱常洛的灵位,不禁失声痛哭,然后请求拜见皇长子朱由校。

    李选侍将朱由校留在暖阁,不让他出去。

    宫里有个耿直的老太监叫王安,他设法哄骗李选侍,这才把朱由校请了出来。

    众大臣连忙叩头,齐呼万岁。

    朱由校站在那里,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嘴里只是说:“不敢当!不敢当!”

    群臣奏请进诣文华殿。

    然后,朱由校登上一顶小轿。

    此时抬轿的轿夫还未来,为避免李选侍后派人将熹宗抢走,大臣刘一璟、周嘉谟、张维贤、杨涟抬轿,仓促前行。

    此时杨涟的职位为兵科右给事中,张维贤为英国公,大明爵位最高的国公。

    周嘉谟任职吏部尚,书刘一璟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无前例的高级轿夫就这样走了。

    大明宫廷中的轿子的重量可不轻,为了彰显明朝皇帝身份专坐称呼为龙辇,一般龙辇的重量都是需要八个人来抬动的。

    计算龙辇的选材、装饰等等各种累积的重量,不过在这种场合的情况下,大臣们应该会使用小轿来替代。

    真正的龙辇是适合八人来抬动,值得一提的是,这四人在当时的年龄处于五十多岁的知命之年,且是身子比较羸弱的文人,可以显现常年都是不会怎么锻炼的,就算是小轿子,猜想青壮年时抬桶装水的经历,能把这样的轿子抬走已经是豁出他们的老命了。

    可以说,不管是天启皇帝朱由校,还是后面的朱由检,都是被英国公抬着上龙座的,所以韦宝有这样的靠山,在政治层面,还是很吃香的。

    就在天启七年的二月份,澄城知县酷刑催科,激起民变,被百姓杀死,明末农民战争正式开始,这就是魏公公“为国聚财”的丰功伟绩。

    魏忠贤的势力确实大到了一手遮天、难以撼动的地步。

    只不过遮天的前提是天不塌下来。

    太监的权力固然来源于皇帝,但是,皇帝的权力也不是自己一个人就能执行的。

    明末的文官集团历来是饱受诟病的,可是文官再烂,没有也不行,皇权必须得有人来执行才是真正的权力。

    天启皇帝靠太监来执行自己的一部分皇权,要真是个高明的君王,这么搞也未尝不可,问题是朱由校没这个本事。

    皇帝的信息来源靠太监,权力执行还靠太监,要是还不被太监忽悠那就没天理了。

    太监抢不了皇位,在不掌握军权的情况下也很难真正架空皇帝,但是可以让皇帝变得越来越耳聋眼瞎。

    因此,魏忠贤的存在对皇权绝对是有威胁的。

    天启其实是有点玩大发了,相对来说,崇祯用的一群太监虽然其中烂人也有不少,但起码比魏忠贤安全多了。

    崇祯光明正大地要杀魏忠贤,魏忠贤是没办法反抗的。

    但是这里面也有风险,因为宦官的势力深入皇宫内院,逼到狗急跳墙的话,存在威胁皇帝人身安全的可能。

    这事要换哪个办事特别不牢靠的皇帝,暴病身亡也是很有可能。

    而崇祯却

-->>(第3/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