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0917 管理蒙古,得学建奴】
北元所败,此后战局陷入胶着。

    宣光八年,1378年,北元汗死去,庙号昭宗。其子继任为元朝皇帝,称乌萨哈尔汗,年号天元。

    天元十年,1388年三月,蓝玉率师十五万北进。

    四月,到捕鱼儿海,奔袭北元汗帐。

    北元惨败,乌萨哈尔汗带着太子天保奴、知院捏怯来、丞相失烈门等数十人逃往和林方向,行至土剌河一带,为其部将也速迭儿所缢杀。

    捏怯来、失烈门南下,投降明朝。

    经此一役,乌萨哈尔汗的次子地保奴、嫔妃公主一百二十三人、官员三千余、人口七万七千多,为明军俘获。

    至此,黄金家族对蒙古高原的统治已经暂时告一段落,明朝成功实现了对草原的去中心化。

    但同时,明朝也陷入了前代中原王朝的相同困境,如何在已经破碎化的草原建立有效统治。

    这是中原王朝要面对的问题,同时也是韦宝要面对的问题。

    首先,绝对不能放任不管。在内亚语境下,牧区的权力真空不会持续太久,总会自发生成新的权力中心,这在前代已经有所体现。

    如汉灭匈奴,而鲜卑兴;唐亡突厥,则回鹘起。

    即使能铲除一个游牧政权,很可能不到十年又会出现新对手。

    其次,明又无力针对牧区进行直接统治。直接统治的核心在于控制人口和土地,而在牧区,这已经超出了明政府的能力圈。

    在农耕区,只要在交通要道建立城池,编户齐民,统计耕地,就可建立起基层税收、团练体系。

    但在牧区,各部落逐水草而迁徙,即使能被禁锢一时,但人可以逃亡,反正牧场到处都是。

    最后,明代试图采取了一种间接统治的策略。

    修长城,戍九边。

    长城的目的有二,一是军事防御,二是贸易控制。

    允许对明称臣的部族定期互市,并对敌对部族贸易封锁。

    这点相当成功,不少部族为了取得贸易权,形式上向明朝称臣,实现了和平共处。

    广封王,众建以分其势。极力避免草原出现统一的权力中心,力争在牧区形成多中心的均势体系。

    明代的这一策略其实成败参半。

    明代确实能通过贸易控制,在大多数时间实现了与蒙古,鞑靼、瓦剌的边境安宁。

    另一方面,至达延汗,其实就是大元汗的意思。

    在1506年统一漠南蒙古,鞑靼后,蒙古高原还是重新形成了统一的权力中心。

    至明末,达延汗重建的蒙古汗国传承至林丹汗。

    林丹汗直辖察哈尔部,又是整个东蒙古,鞑靼的总汗。

    后金兴起后,其征服蒙古,卫拉特部除外,明又称瓦剌。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

    林丹汗与明朝结盟,联手遏制后金。

    天命四年,1619年,后金在辽河大败喀尔喀蒙古军,俘获喀尔喀、扎鲁特的多位头领。

    天命六年,1621年,后金攻克明军驻守的沈阳,进而攻打辽阳。

    喀尔喀部乘机偷袭沈阳,但被后金击败。

    不久,喀尔喀部台吉古尔布什、莽古勒等率六百户投奔后金,努尔哈赤将其女嫁予古尔布什。

    此后,对林丹汗心怀不满的一部分喀尔喀、扎鲁特台吉投靠努尔哈赤。

    天命九年,1624年,科尔沁部首领奥巴向努尔哈赤称臣,首先归附后金。


-->>(第3/5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