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第91章 开挂打仗势如破竹
    鹿鼎位面,在马俊的胡搞瞎搞下,彻彻底底的歪了。 只经过短短的两个月准备,三十万义勇军大军,匆忙出兵。 为了这次战争,马俊特意发布了檄文: 自古帝王临御天下,皆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而制天下也。明朝开国以来,始为四海升平。 然及其后嗣沉荒,失君臣之道,宦官弄权,宪台抱怨。 虽崇祯皇帝励精图治,天授已失,灾难遍地,于是人心离叛,天下兵起,使我中国之民,死者肝脑涂地,生者骨肉不相保。实乃天厌其德而弃之之时也。 当此之时,鞑虏侵入,窃取天运。幸得中原气盛,天降圣人,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吾本布衣,蹉跎数栽,为兴复汉人荣光。时至今日,吾领之地,民稍安,食稍足,兵稍精,且鞑虏苟延残喘。窃以为,盛时及至。 犹记汉朝陈汤曰,宜悬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今,卓彦亦有古人之忠勇,欲领兵出征,拯生民于涂炭,复汉官之威仪。 虑民人未知,反为我仇,絜家北走,陷溺犹深,故先逾告:兵至,民人勿避。予号令严肃,无秋毫之犯,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 盖我中国之民,天必命我中国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这檄文大半用了朱元璋北伐檄。有不知晓的朋友不要计较“中国”二字!古代就有了!) …… 檄文是个口号宣传一类的东西,发布出来,散布出去,有助于聚集民心。通常都在大势在握,重要战事的时候发布,也好给自己脸上贴金。 这篇檄文中,出现的“卓彦”二字,是马俊的字。卓,意思为优秀,出色,彦为有才学、德行的人。正好对应俊!此乃马俊成婚的时候,陈近南给起的,一直没用上。 明面上的战争,马俊是很有信心打败清军。暗中,早前在南方各地埋下的棋子,以及调动了北美基地中,近万名士兵,传播各种有利言论。 现代信息传递无比发达,百姓也还是有很多事不清不楚,跟着舆论导向瞎转悠。古代,就更不用说了。所谓,民心可欺。 天时地利人和齐聚,汉人义勇军,即刻起兵。 陕地军营中,旌旗蔽空,数万将士整装待发,在誓师台上,手下李世力方才念完了檄文。 马俊穿着一身黑色盔甲,高大挺拔的身材,手持一把纯黑长枪,面容无比严肃,大将军扮的有模有样。 “将士们,洗刷汉家儿郎的屈辱血泪之战,即将开始!此战,必胜!不死不休!” 借助近十年的内力,马俊的嗓门非常大,而且声音有力。 底下的将士只占了这次出兵总人数的一小部分,毕竟三十多万人,不可能全部集中在小地方进行誓师。 这些人,都是义勇军的精兵强将,每个人都是从尸山血海中爬过来的,跟随马俊南征北战,见识过马俊在战场的凶狠。 因为都非常崇拜马俊。 偶像都发话了,大家心中热血沸腾,连忙跟着叫喊,“不死不休!不死不休!” 声音响彻天空,数万人齐声怒吼的样子,尽管不是第一次见,但马俊也被传染的激昂起来。 在这种情况下,集体的力量非常强大,个人意志往往会受影响。 宰杀牲畜后,大家又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了一阵,然后马俊大手一挥,“出发!” 出兵打仗,当然不能抬着轿子,马俊带着的沐剑屏,也只好女扮男装,骑着一匹马,随马俊前行。这些,所有将士基本都清楚。 主将带个女人打仗,原本很动摇军心,不过大家也都习惯了,而且马俊的忽悠法子厉害,再加上粮饷给的足,战场杀敌也英勇,将士们无不服气。 出得城外,行了三天两夜后,三十万大军汇聚。分兵三路,马俊和青木堂一众手下,领十万步兵进兵晋阳泉。其余两路军,各领一万铁骑,九万步卒。三路同时布阵在河北边界。 此行,拉开了浩浩荡荡的统一大业。而且,这个统一,可不单单是指统一中原! 在义勇军发兵的同时,长江以南的反对军,也虎视眈眈。虽然都想赶走鞑子,抢一份天大的功劳,为日后谋夺好处! 可惜

-->>(第1/2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