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第二十四章 散尽余财
唐书投下来,市场供过于求,只怕唐书的价格会暴跌。 也不晓得马老板如果知道自己能大批大批的弄出他视若珍宝的唐书来,会是什么样的表情;想到能让马老板吃瘪,叶谨瑜忍不住笑出了声。 不过说到跟大唐换书一事,叶谨瑜突然想起自己带到唐朝准备当礼物送给李渊的那十本三字经复印件,好像自己讲解地图的时候,那些复印件都不见了。也不知是李渊给藏起来了,还是没注意丢掉了。 算了,三字经和唐书不是现在要思考的事,暂时放到一边。 再次掂了掂那一叠半钞票,心中想手上虽然有点钱了,但要做的事也不少。 答应了李渊的三种粮食作物红薯,土豆,还有玉米,得找卖良种的地方去买种。西安是个大城市,似乎看不到农田,但做为省会,种子公司农资公司这类的应该不会省。也不知道西安哪里有卖这种东西的地方,得找人问问清楚。 粮食产量关系到唐朝的人口增长速度,也是李渊重点注意的对象。不过不知道空间门会不会犯抽,阻止粮食作物的进入。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如果被时空门阻止了,那唐朝土著们就只能不远万里去南美洲取了。但以大唐的航海技术来看,这是个悬到玄幻的事。 说到航海,就要讲那六分仪,大唐可是没有北斗导航也没有无线电罗盘的年代;定位基本靠夜观天象,但夜观天象这东西很讲天赋,一般人学不会;而且也不是每天都能看到星星;指南针唐朝应该是有的,但指南针更多的指示方向,最终定位,还是得靠夜观天象这项高级技能,可高级技能太高了,学不会怎么办?还是得六分仪出马;六分仪这种航海利器是探索海洋的重要工具,唐人要想走出大陆走向海洋,这个东西必不可少。 不过六分仪是测量纬度用的,定位的时候还需要经度;现代的经度好解决,带个机械表能知道准确的时间就行了。但是大唐就麻烦多了,叶谨瑜想了下,历史书上说过古代测量时间是用一种叫漏壶的东西,也许跟沙漏类似吧;另外就是日晷,他记得好像是一个圆盘上插了个棍子,具体操作方法就不得而知了;叶谨瑜知道的就是这两种。反正看着就知道使用起来条件很多,而且测量精度都不算太精确就是了。 看样子还得带些能精确测量时间的钟表到唐朝才行,这钟表一类的东西都还好买,知道准确的时间是每个现代人的刚需,虽然现在人人都有手机可以看时间,但不论是戴着装b的手表,还是装修时用的钟表,各大网站均有销售。自己完全可以准备一些。 大唐时空短时间内不可能人人拥有时钟这样计时器,要怎样才能设定一个唐朝标准时间呢? 叶谨瑜突然想到了伦敦的大笨钟,最好是能在玄武门城楼上设立一个巨大的钟,做为零度经线的标志。 一想到将大笨钟搬到唐朝以后,长安人民每天听着大笨钟的时间上工,再听着大笨钟的时间下工,叶谨瑜就觉得有种恶趣味的搞笑。 麻烦的是还不确定时空门允不允许钟表之类物件通过,不过就算不允许也没关系。钟表嘛,不比粮食作物,不是地里种出来,而是手工制造的产物,就算实物带不去,那找些大钟的设计图带过去,让唐朝工匠试做就是了;那怕受工艺所限唐朝技术工人们做不了小手表,那又大又笨的座钟或者立钟总还是没问题的。至于时间的准确性完全不用担心,不是还能带智能手机过去么,精确到毫秒有没有? 钟表好弄,倒是六分仪这种专业仪器不知道哪个地方有卖,得在某宝网上好好找找。对了,光买来还不行,还要学会使用,不但自己要学会使,还得教会唐朝土著。 也许空间门会阻止六分仪的进入,但既然能让唐朝技术人员造钟表了,还怕区区六分仪吗? 除此之外,还要去买几个大号地球仪,还有各种放大镜。这是在唐朝就想好了要带过去的东西,就当是送给唐皇的礼物;当然了,还是那个前提,要能带过去! 至于其它的暂时想不起来了,等看到了想到了再买吧。 关门,先去超市。 在复印店附近就有一家比较大的超市,号称一站式购

-->>(第2/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