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第428章、复仇吧……
问的,不管这人是不是楚王杀的。他都必须做出这么一个姿态。

    第一家要不是个老人,他早就问了。

    他只是不想拜访变成丧事,所以才没有询问。

    “唉!谁说不是呢?突然人就死了,头也还没过。”

    随着对方的介绍。城中这十几天一直有人死去。

    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

    可惜了,如果来的是朱桂,或许是可以发现这帮人的死,大多发生在傀儡少女死后。

    之所以只是大多,而不是全部,那是因为新势力进入一座,总是要死人的。

    本身便在死人,再加上明军杀一儆百的几个。该死的,不该死的一起出现。这才是这座城市没有暴动的原因。

    总是在死人。

    开始死人,没人注意。派人去行刺大明主将,然后被明军杀了。没有去行刺的,也有人死。

    这时候城市其实是慌的。

    当然,他没可能说有人去行刺,他没派人行刺,为什么人也死了。

    这样的问题,其实连开口都不会有人开口。毕竟没人傻到述说自己的心有二志。

    这里的人对大明的态度很复杂。

    比如说原历史上的黎利。越南文献指黎利面对明朝各种计谋、诱惑下,仍然不为官爵所动:大越史记全书记载,明据越南后,对当地人采取了劳役及招降两种手段,而黎利则“不为官爵所诱、威势所怵,明人巧计百端,终不致也。”其后感到后陈朝的抗明活动无望,便“晦迹山林,潜心韬略,延揽智谋之士,招集流离之民”,以密谋反明。

    中国文献却指黎利降明后任官另有所图:明史中载:“利初仕陈季扩为金吾将军,后归正,用为清化府俄乐县巡检,邑邑不得志。“这段文字提出黎利曾向明投降,并获授官衔,而暗中有所图谋的说法。

    然而这两种说法都是以偏概全罢了。

    倒是反了大明的黎利本人曾说过一句值得注意的话。他曾向大臣们忆述,当初明朝统治越南时,他曾“罄家所有以奉事之,冀其免祸,而彼害朕之心曾不少恕,义兵之举,朕实出于不得已焉耳。”

    这大体上是他们的真实心态了。

    特别是刺杀失败过,不想反,或者说是不敢反,已经袭上他们心头。

    这样每天,每天不断的死人,是很压抑的。一它不好便会爆发。

    与他聊了一下,黄子澄与铁铉都注意到了这点。

    “是疾病吗?”

    而发现这点,铁铉便要追查下去。一是,这本是他现在的老本行,查案二个是,没人喜欢坐在火药桶上。

    陈家主摇了摇头,他也在关注铁铉他们,希望可以看出,人是明人杀的。

    可惜他失望了。

    铁铉从内地来,还没有入职,自然不会知道明军杀了多少人。

    但是有一点,以楚王的性子,杀人他应该会直接杀,而不会杀的没人知道。路上的京观,他也不是没看到。京观都立了的人,现在反而偷偷摸摸杀人了。怎么看,可能性都不大。

    比起楚王偷偷摸摸的杀人,铁铉更担心是什么疾病。

    大战之后必有大疫。一旦是什么疫病,麻烦就大了。他会介意楚王立即撤出此城,待人死光了,又或是疫病过去了,再返回。

    当然,疫病的事牵扯太大。而且也不像是疫病。因为真的是疫病又怎么可能只死有饯人家。

    所以疫病的可能,他只想了一下,也就放过了。

    除非他们真的是病死的。但这里的主人说了,不是病死的。


-->>(第2/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