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第三百八十八章 大道朝天
    潘学忠? 一个很熟悉的人名。 良臣下意识收住脚,看向那叫潘学忠的监生。如果他没听错,这个小郎君就是吴秀芝天天挂在嘴边的“我家潘郎”了。 这“潘郎”端的是厉害,十四岁连考县试、府试、院试,是肃宁县有史以来公认十年之内必能中举的第一人,是一个肃宁县人在外一提起其名就为之骄傲的少年俊杰。 甚至可以说,潘学忠这个名字,代表的是整整一代肃宁人的希望。 就连良臣他爹魏进德在家里都和两个儿子说过潘家小郎君的能干。吴夫子更是在课堂上几次将自家这个女婿的事迹拿出来激励他的学生们。 这一切,只因为,肃宁县已二十多年没有出过举人了! 在一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一个举人对于一个穷县,意义太重要,太重要了。 曾几何时,潘小郎君是魏良臣只能仰望的存在,是一个他被羞辱之后发誓要与其做道友的存在。 如今,这个人活生生的出现在了良臣面前,不能不让他万分感慨。 当初,他和吴秀芝那个小娘皮说过,要和潘学忠做同道中人。现在,却是大道朝天,各走一边了——成了“公公”的良臣,拿什么和人家潘小郎君做道友呢。 要还是魏舍人,或许能和潘兄一起意气风发的指点江山,畅饮江湖,进而合家交好,有机可趁。 魏公公? 只怕连门都进不去。 良臣心里有点酸,吴秀芝毕竟是自己小时候就幻想的对象,虽然知道她和潘学忠有婚约,但当这门婚事终于要成真,心里难免还是有些不好受的。 问世间,有什么女子能比得上老师家的女儿更让人动心? 问世间,又有什么比看着老师家的女儿出嫁更让人伤心。 小娘皮要做新娘,新郎却不是他。 良臣暗自神伤,脑海中不禁浮出那日与吴秀芝同乘一车回乡的点点滴滴,想着那黑夜之中小娘皮身下传来的流水声,思绪顿时万千。想着想着,要和潘小郎君打招呼认老乡的念头也是烟消云散。 道友做不成,老乡也没的做。 无利不起早,魏公公不想自讨没趣,或者说不想自寻烦恼。 天高任鸟飞,小娘皮这条道既然没法走,索性就让人家去走好了。总是把别人的道走了,实在是过于缺德。 隔壁老王也好,小魏也好,于世俗道德而言,都是下作的,装猪笼沉塘理所当然。良臣终是一个有着自身价值观,道德观的两世人,看开了,想开了,也就没什么好郁闷的了。 真要是个下流胚子,坏的流脓的,只怕能在那大道之上开家收费站。 这事,良臣真做不出。 他不想和潘学忠照面,就默默往边上移了移,准备等对方过去后再走。 …… 潘学忠同行的几个监生都是他在国子监的好友,潘学忠非纨绔子弟,所交友人自是意气相投,一心奋发求进的,和监内那些花钱进来的捐生和靠父祖官荫的荫生不同。他们是刚从外面的书店回来,每个人手上都拿着或多或少几本新书。 家里来信催他成亲的事,好友们都是知道,潘学忠当下也不瞒他们,直言下月便回家成亲,然后在家苦读,只待八月秋闺。 秋闺即乡试,乡试中举之后,才能称得上是真正入了科举门。有了举人功名,也才真正可以说是有了功名。 多少读书人一辈子连个秀才都考不上,能中举,做梦都能笑醒。河间府学风不盛,不比南直和湖广,每届中举的读书人可以说是寥寥无几,肃宁县更是连着二十多年没有出过一个举人,真正是颗粒无收。 以致难得出了潘学忠这么一个读书种子,不止是县里,府里都格外重视的很。去年国子监名额一下来,县里就举荐了潘学忠,只盼对方能够在国子监好生进修,乡试一举中榜,洗刷肃宁县这二十多年无有举人的耻辱。 潘学忠自己也努力,这几个月在国子监收益很大,已经决定今年就回乡应试。至于婚事,潘学忠倒是随意,中举前成亲和中举后成亲,对他而言,都不是什么事。因为,对于中举,他十拿九稳。对于那个未婚妻吴秀芝,他也谈上喜欢与否,但是肯定不讨厌。既然家里决定了,他就听安排便是。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

-->>(第1/2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