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第两百三十六章 位极人臣
    帷幔后,年近九岁的刘协脸色煞白。

    高顺急忙抱起刘协,轻声安慰道:“殿下勿忧,王允之辈皆为沽名钓誉之徒。”

    “骠骑将军秉承先帝遗诏,自然要拥立殿下为帝,敢有反对者,杀无赦。”

    刘协声音有些颤抖的说道:“话虽如此,然朝堂之公卿,皆为大汉栋梁,骠骑将军若大肆杀戮,恐有不妥。”

    高顺却是摇头说道:“骠骑将军杀王允,不仅因为其反对殿下登基,更因为其曾经乃何进麾下,极有可能合谋陷害先帝。”

    “先帝在世时,时常称赞骠骑将军忠勇,骠骑将军既领先帝遗诏,自然要忠君之事。”

    “至于其他朝中公卿,看似凛然大义为国为民,实则绝大多数见风使舵,贪生怕死。”

    “有王允被杀在先,朝中公卿必然心中恐惧,不敢再反对殿下登基。”

    刘协有些不相信的说道:“朝中公卿都乃德高望重之人,又岂会真的贪生怕死?”

    高顺笑道:“殿下拭目以待。”

    果不其然,关羽以雷霆手段杀死王允以后,再也没有人胆敢出言反对。

    蝼蚁尚且偷生,更何况满朝公卿?

    满朝公卿,以及世家大族,无疑非常骄傲。

    他们向来瞧不起寒门出身的武人,哪怕丁原曾经占据雒阳,满朝公卿也没有屈服。

    然而。

    当双方真正撕破脸皮的时候,满朝公卿才知道,武人被逼急了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也不会在意他们的家室以及名声。

    袁氏被灭族,这个前车之鉴就在前面。

    朝中的确有不惧死的忠臣,不过关羽奉先帝遗诏,立皇子协为天子。

    从道理上来讲,关羽这种做法根本无可挑剔。

    更何况。

    天子刘辩被吕布劫走,生死未知,又有关羽威慑当前,这才没有人继续出言反对。

    假如关羽真的大逆不道,朝中仍旧会有不怕死的忠臣站出来。

    当然,年龄尚小的刘协,却根本不知道其中猫腻。

    他看到满朝公卿,因为王允之死就战战兢兢,不敢继续出言反对,眼中不由露出鄙夷之色。

    “这些,难道就是大汉所谓的栋梁之才吗?”

    怀疑的种子,在刘协幼小的心中种下。

    假如这些人真的不惧生死,仗义死节,纵然仍旧反对刘协登基,刘协也会从心底敬佩他们。

    可惜的是,满朝公卿所作所为,让刘协失望了。

    关羽看着倒地不起的王允,脸上没有任何波动。

    之所以毫不犹豫杀掉王允,乃是因为关羽知道,王允乃两面三刀之人,不得不防。

    历史上董卓的下场,关羽历历在目,他不愿意成为第二个董卓,那么就必须剪除后患。

    当然,假如王允真的忠君为国,关羽可能也不会如此冷酷。

    事实上。

    历史上的王允并非演义中描述的忠臣形象,若非迅速败亡,未尝不会成为第二个董卓。

    演义中许多描述的忠臣形象,说到底大多也是给失败者的赞誉罢了。

    如果说王允对董卓两面三刀,还算得上是忍辱负重,为国除贼。

    那么执掌朝纲以后,迅速变得居功自傲,就连蔡邕这等大贤,亦是毫不留情的诛杀,由此可见其心性。

    董卓死后,王允当即录尚书事,总领朝政,权势不下往日之董卓。

    根据记载:卓既歼灭,自谓无复患难,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

-->>(第1/2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