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第九十九章 王朝末路(下)
    刘宏真心吐露,讲述了许多自己的无奈。

    关羽听在耳中,却感觉心中越发寒冷,对于大汉更加失望。

    他承认,大汉的确有许多弊端。

    然而面对这种情况,刘宏想的只是皇室以及争权夺利,却不在乎百姓死活。

    如此行为,也难怪会天下大乱。

    诸葛亮在《出师表》说过:“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何尝不感喟悔恨于桓、灵也。”

    从诸葛亮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刘备对于桓、灵心中颇有怨念。

    刘备以汉室宗亲自称,立场也都站在大汉角度,却会对两位先皇持那种怨念。

    由此也可看出,刘备认为大汉混乱至此,和这两位宠信宦官的帝王脱不开关系。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然而大汉的土地,都被世家豪族所侵占,许多百姓沦为世家家奴。”

    “朕倒想知道,这天下土地,是否还为大汉之地。”

    “这天下百姓,是否还为大汉子民!”

    刘宏情绪有些激动。

    关羽闻言,精神也为之一振,暗道刘宏终于说到重点了。

    土地兼并,这是历朝历代,都摆脱不了的顽疾。

    至少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历朝历代土地兼并都非常严重。

    特别是,当某个王朝蓬勃发展起来以后,勋贵就会逐渐侵吞大量土地。

    如此。

    那些失去土地的百姓,要么沦为勋贵家奴、佃户,要么成为流民。

    更有甚者。

    当这些百姓活不下去以后,就会啸聚山林,甚至举起造反。

    中华几千年,未尝没有人看不出这个顽疾,却根本没有办法解决。

    究其原因。

    土地兼并乃封建王朝制度,土地私有制以及小农经济下的必然结果。

    这种状况,往往在朝代末期表现尤为突出。

    为何会如此?

    首先,古代生产力不高,粮食产量不足,小农经济太过脆弱。

    若是风调雨顺,农民尚且可以凭借土地出产果腹、缴税。

    一旦出现天灾人祸,当农民土地产出无法满足生存必须时,就会陷入绝境。

    这个时候,那些当地豪强、大族,就会趁机收购百姓田地。

    有些人,或许是巧取豪夺,然而更多人,却也只是以钱买地。

    当农民活不下去的时候,除了出售田地也没任何办法,其实也无需那些大族巧取豪夺。

    相反。

    大族得到土地以后,还需要佃户为其耕种,所以大多不会太过分。

    就比如在汉代。

    别看那些世家大族田地无数,由于爱惜羽毛,很少有人会真的巧取豪夺。

    他们只需在百姓活不下去的时候,拿出足够财物即可购得土地。

    如此,百姓们既能解一时之忧,也能继续租用大户土地,成为佃户或者家奴。

    虽然日后生活会更加艰难,却也总好过沦为流民,无家可归,无地可种。

    这样看来。

    东汉末年,世家大族土地兼并虽然严重,若没有连年天灾,倒也不至流民遍野。

    最多,也只是让世家势力壮大,中央权力遭到削减,国家赋税大幅度减少罢了。

    坏就坏在,刘宏重用十常侍,搜刮民脂民膏。

    《后汉书》记载:十常侍多放父兄、子弟、婚亲、宾客

-->>(第1/3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