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第七十九章 养寇自重
    关羽辛辛苦苦待在云中几年,才攒下些许家当。

    若就此抛下,未免太过可惜。

    他可不像曹操那般,有家族以及世家的支持,抛弃家底以后能够很快崛起。

    关羽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

    更何况,天下很快就会大乱,关羽不想毫无准备迎接乱世。

    “云中乃某之根基,许多同乡亦因某之缘故,不惜跋山涉水举家定居云中。”

    “经过两年发展,这些举家搬迁之人,生活已经逐渐稳定下来。”

    “若某辞官归隐养望,云中这些信任我的同乡又将如何?”

    “某并不能确认,以后执掌云中的州郡长官,会不会善待他们。”

    “更不确定,边塞没有某驻军于此,鲜卑人会不会再度南下劫掠。”

    沉默许久,关羽声音有些沙哑的说道。

    继而,关羽猛然站起身,长揖拜道:“封侯非我意,但愿北疆平。”

    “还望先生教我,如何能够始终待在云中,镇守边疆!”

    “哈哈哈哈。”

    “好!”

    “好!”

    “好!”

    贾诩听到关羽之言,眼睛越发明亮,居然起身鼓掌叫好,神情也有些振奋。

    他如今将近四十,却仍旧没有什么成就,其实也希望能够有番作为。

    他先是故意冷落关羽,然后又说出中、下两策,都是为了试探关羽志向。

    贾诩自从知道关羽不远千里前来寻找自己,就猜到了对方有招揽之心。

    贾诩并不歧视武夫,也不在意关羽出身寒门。

    由于双方见面,关羽给贾诩留下了不错影响,贾诩才会屡次三番出言试探。

    君择臣,臣亦择君。

    历史上,秦孝公颁布招贤令。

    商鞅从招贤令中,感受到秦孝公求才以及变法之心,这才不顾艰险西出函谷关。

    然而抵达秦国以后,商鞅并非才开始就阐述自己的治国之道。

    商鞅先后三次面见秦孝公。

    初见秦孝公,商鞅大谈帝道治国,列举了尧舜二帝在位时的繁荣盛景。

    秦孝公却觉得帝道治国发展太慢,不符合秦国国情,毫不犹豫予以拒绝,反而对商鞅颇感失望。

    被秦孝公否认自己推荐的治国之道,商鞅不怒反喜,过段时间再次面见秦孝公,阐述王道治国。

    王道典范,非西周莫属。

    秦穆公时百里奚施行王道之学,使秦国强盛一时,穆公也因此称霸。

    秦穆公时期的辉煌,也是所有秦人的骄傲,他们都希望能够恢复往日强盛。

    秦孝公当时也非常心动。

    不过考虑到秦国现状,他终究还是否定了王道之国。

    商鞅两献治国之道,都被秦孝公否决,心中更是欢喜异常。

    最终,商鞅在第三次面见秦孝公的时候,说出了自己真正推崇的治国之道。

    那就是:霸道治国。

    所谓霸道治国,就是以法家为核心,对内严刑峻法,对外军事扩张。

    结合秦国当时弊病,立法进行革新。

    秦孝公采纳了这种治国理念,艰难变法过后,秦国大治,国力日渐强盛。

    纵观此事,并非商鞅推崇帝道与王道。

    他之所以率先提出那两种治国之道,也正是为了试探秦孝公。

    秦孝公若当时心动,采纳了帝道或者霸道,那么秦国就

-->>(第1/2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