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第二十二章 休问天下早晚清
断精辟。”孟建点头称是……这本就是人尽皆知的事情。

    “其中,抑制豪强就不必多说了。”蒋干见状继续正色而言。“前汉因豪强兼并土地太甚,民无立锥之地,以至于盗匪积聚数十万,赤眉绿林尽起,王莽亦趁势篡夺……当日世族光武皇帝定天下后,有感于前汉之衰微,故此,一旦天下稍平,便强推度田之策,所以复定汉室一百八十载江山。而如今,天下情形何其类似,卫将军不顾一切重推此策,复加三长、去丁入田之策,只能说是理所而当然之余稍加强化而已。”

    嘴上说着不必多说却长篇大论,唯独说的井井有条,众人也只好纷纷颔首。

    “至于大学与科考一策,其实也早就有了。”蒋干见到众人倾听认真,便继续侃侃而谈。“诸位莫忘了本朝的太学与太学生制度,此制度起于世祖,兴于明帝……昔日太学生就学于洛阳太学,以名儒博士为师,设科射策,考而出仕,而如今卫将军设大学于邺城,以经神为总揽,设科射策,考而出仕,这不是一模一样吗?唯独兴复古文经学一事,堪称拨乱反正,稍有进步。”

    众人旋即恍然……实际上,汉代很早就有考试选拔官员的惯例,而蒋干也只是知道后汉本朝的太学制度,却是不知道前汉就有了这种政策,从汉武帝开始就建立太学,每岁课选其中优秀子弟直接出仕,光武帝作为王莽时期的太学生,也只是重复旧时政策罢了。

    “至于统一军政……”蒋干一声轻笑。“这就更不必多言了,自古以来,欲成大事者谁不得另起一番炉灶?”

    周围人纷纷会意失笑。

    但笑完之后,孟公威还是记得对方一开始的言语,便继续询问:“子翼明古博今,诸般政略来源随手拈来,可以你所言,这些政略不是正好吗?为何反而只能有分州一策长久?”

    “这不是明摆着吗?”蒋干早料此问,低头喝了一口荨豆汤以润喉咙,便握牌而笑。“昔日世祖光武度田何其奋不顾身,以至于州郡俱反,功臣尽弃,然而光武之后度田之策依旧名存,却为何又落到如今卫将军不得不以刀兵复行的地步?须知,若非河北死了十万兵,何至于能行此策?而太学生盛大之时足有三万众,人人争为太学生,而如今为何又不见踪影,以至于欲出仕者不得不邀名清谈,坐而论道呢?想那崔季为卫将军所恶,固然有亲手杀旧友后迁怒之意,但其人边郡出身,军功而为天下辅政,何尝不是心中真的对这些世族名门厌弃至极呢?”

    座中几人一时沉默,最后还是孟公威追问了半句:“为何?为何落地如今这种地步?”

    “这是因为凡开国之初,主事之人多如你我一般,亲眼见往事弊端,所以能坚持本心,一往而无前,待到天下太平,权贵居安而自堕!唯独豪强积聚自生、世族累宦自成,什么制度又有什么用呢?”蒋干放下手中动物牌,摊手反问。“本朝度田之后,凡郡守两千石赴任,都以处置豪强而为干吏,然世祖之后,天下承平不过一百二三十载,豪强却反而越做越大,两千石反而渐渐无力,卫将军的度田难道能脱出此例?三长制度难道不会如乡亭一般为豪强所把持?而去丁入田之策难道不会因为吏员为豪强所制而形同虚设?”

    听到这里,不仅位中几人,便是周围许多士子也都渐渐无声。

    蒋干见状谈性更佳:“至于大学之政也是一样道理,本朝太学之政其实废于阉宦,于当是时而言,察举之制反而是救局之策,也正是靠着此策阻拦了阉宦无度。但到后来,你察我,我举你,一朝公族起势,门生故吏满天下,谁又愿意把位置让给他人呢?所以有二袁四世三公,借此煊赫一时,祸乱天下。而卫将军以设科射策为新制,谁来当主考官?既然有主考官总有门生一说吧?将来难道能真免去门生故吏满天下之言吗

-->>(第3/8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