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第十七章 更觉归可喜(7k勉强2合1)
武、治中闵纯等人领最后一万兵据城而守的建议,转而决定接受自己一众颍川故人,也就是辛评、辛毗、荀谌、郭图等人的建议了……正式派出使者,向自己的恩主袁氏中如今最威赫的袁本初请降。

    平心而论,韩馥在冀州,似乎已经尽力抵抗了。

    一开始面对着最大的威胁公孙珣,其人立即抱上了袁绍的讨董大腿;然后公孙珣西征,袁绍试图强占冀州派出的支援部队,这位韩冀州复又送上了州中名将潘凤去整顿,试图夺回部队;后来袁绍正式大举北上,侵占清河,他也果断撕破脸试图夜袭……

    到了建安元年的六月这个时候,其人已经没有了兵马,四个郡的地盘也被侵占的只剩下一个魏郡、半个安平,那么其人无兵无将无官无吏,面对着昔日故主袁绍的十万大军在侧,以及无数颍川故人的劝说,此时投降似乎真的已经是他唯一选择了。

    倒也不至于太过苛责!

    不过,这两年真正在邺城呆着的人却都知道,其人如此局面早在一年多前便已经决定了。

    要知道,当时正值讨董,刘惠和沮授其实是进谏过韩馥的,乃是劝韩文杰亲自提兵向南,以对董卓……但却被韩馥给拒绝了。而从那以后,刘子惠、沮公与二人便再也没有劝过对方,全程冷眼旁观至此。

    道理是很简单,冀州这个地方虽然极为富庶、发达,却不是什么形胜之地,更兼卡在两强之中,而乱世当中,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所以想要立身,冀州这里的势力唯一出路便是主动打出去!

    而韩文杰哪怕当时只能掌握四个郡,也足以称之为天下一等一的诸侯,是有条件出去的!可其人既然选择了龟缩,便注定了是今日这个结局。

    后来的那些举措,讲实话,在沮授这些人看来,只是徒增伤亡而已,还不如一开始就跳一家投降呢!也省的今日难堪!

    但怎么说呢?

    乱世头两年,正是大浪淘沙之际,两年前,近四十路诸侯讨董,加上董卓本人,还有刘焉、韩遂、马腾这些人,天下割据者何止四十?

    然而短短两年内,死的死、亡的亡,败的败、逃的逃,强横者如董卓,文弱者如孔融,无能者如刘岱,善战者如公孙瓒,走运的如韩遂,倒霉的如鲍信……该退场的都退场了。

    此时此刻,能剩下来的,无外乎是这么几类。

    如士燮、刘焉偏安;如刘表、陶谦能安抚、震慑一州上下;如刘备、曹操、孙坚大部分时间在于依附强者以作缓冲……剩下的,就是公孙珣与二袁了。

    被曹孙刘三人还有刘表一起打得节节败退,已经失去了半个汝南、一个九江,甚至连南阳都失了几座城的千年奇葩袁公路且不提……公孙珣和袁绍这两个人,却已经实际上沿着整个黄河流域,即将形成了数千里全线对峙的惊悚场面,而且一触即发。

    完全可以预见到,双方将会在毫无遮拦的河北平原上,上演一出决定整个华北命运的全面对决!

    甚至有些匆忙人都已经因为天时、地理的缘故,而具体看到,以秋后三辅、河北、中原粮食入库为线,袁绍将要先攻,而公孙珣将要后攻,战场必然爆发于邯郸、邺城之间……用公孙大娘的话说,这就好像回合制游戏一样,莫名契合。

    而不知道是不是察觉到了战事将至,六月下旬,在袁绍即将回军之前,邺城南面的魏郡与河内郡交界处,却忽然有了一大股多达数万人规模的迁移人群,中间甚至还夹杂着旗号严整、队列清晰的数千士卒……且自南往北,正一路不停。

    邺城之中,韩馥刚刚送出了自己的印绶,闻得城外是非,却是干脆举家离开官寺,躲入到了昔日中常侍赵忠的旧宅,以此来作推辞。



-->>(第3/6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