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第53章 卖脸异闻录
力很强,所以尽管知识存量和9年后的世界有点脱节,依然不影响他行云流水一般答题。

    2010年代的sat考试,只有阅读、数学和论证分析等三大类基础课程,不像大明的高考那样还有物理化学或者背诵的史地政。(美国高中的物理化学是放在ap课程、也就是“大学预科”里学的,不选就可以不学。ap考试是放在sat后面考的。)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为了更全面考察学生、简化考制,所以ap合并到了sat里,加入了一些物理、化学等技术型考题。

    不过这也依然不是为了考知识存量,而是把解题所需的公式、定理全部列在卷子屏幕上,完全公开供考生查阅。

    就看考生现场学习、然后现场应用刚刚学到的新知识的能力。

    为了防止考生提前题海战术,考卷上用到的定理、公式都是极度冷门的,甚至会故意捏造出违背自然规律的伪定理,并且要求考生按照这个伪定理解题。

    之所以这么干,就是为了“确保谁都没有提前学过这个定理和公式,大家都在考场上现学”。

    周克行云流水地答着题,很是适应这种命题节奏,4个小时的考试时间,他才花了3小时就做完了。

    空下来后,他留神复盘了一下命题思路,对这个时代的主流价值观认知,又有一些收获心得:

    从考卷上可以看出,这个时代的巨头们,都非常重视“学习新东西的速度”,而不是一个人“通过努力后能多么精益求精”。

    所以中小学学制才能缩短到10年,16岁就上大学——因为中小学这点课,10年绝对够了。在旧制度下,初三和高三本来也是复习的,其实前面两年已经学光。那还不如省两年人生,大家都不复习,减负。

    或许是知识更新换代太快了吧,“学习能力”和“学习速度”,才凸显到了那么重要的位置。

    虽然不想承认,但在人工智能时代,“笨鸟先飞者”确实已经永远固化到了社会的最底层,万世不得超生——

    除非这些人哪天换个思路,找到自己真正擅长的、能发挥出自己天赋和兴趣的事情。或者指望人类毁灭一遍,抹掉“深度学习”人工智能存在过的痕迹。

    “读书改变命运”的通道,依然还有一丝缝隙——但这条缝隙,是为觉得“读书好有趣啊,读书好爽啊”的人留的,努力猪是挤不过去的。

    “头悬梁、锥刺股”、靠毅力强逼自己做好一件不喜欢的事情?

    笑话!你毅力得过机器人?机器人本来就不眠不休不会疲劳不会不爽,如今还具备了跟风模仿的学习能力,只是不会联想式创造。

    就像大明永世不可能拿世界杯——因为洋人不需要努力和毅力,天生就觉得踢球很爽。而一个从种上就不觉得踢球爽的民族,指望通过“努力”和“重赏”来拿世界杯,这不是叶公好龙、扯几巴蛋么。

    只有举重那种没人觉得有趣、大家基本上都是在违背人性吃苦的项目,北棒才有希望靠努力来威逼。

    ……

    考试时间结束,所有人的答题屏立刻被自动锁定,然后开始进入阅卷阶段。

    阅卷中的客观题,是100%由系统自动完成的。

    主观题里面某些辩证和创造性不够强的,机器也能读懂。

    所以80%的卷面分数,在交卷后1秒钟就自动弹出了成绩。

    剩下的20%,则是主观性非常强、需要人工阅卷的。大约要半个月出成绩。

    80%的分数,已经足够决定很多东西。所以出成绩的瞬间,考场里就爆发出一阵阵哀嚎:

    “

-->>(第2/3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