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第一百零六章 殿试(二)
    正当陈浮生胡思乱想打发时间的时候,就听前面传来一声苍老而又洪亮的声音。 “大齐光兴二年,乙丑科殿试,现在开始!” 说这话的是一位年逾六旬的老者,须发皆白,用梁冠束着,虽然年老但没有半分老太龙钟的模样,气势巍峨如山,显然是执宰天下多年才能养就的气魄。 事实上单看在他旁边执后辈礼的王介甫与沈云等一干朝廷大员就可以轻易猜出他的身份,正是先帝选中的顾命大臣文渊文老相国。 文相国替皇上宣布了开考之后,身份紧随其后的王介甫却没有开口,直接让给了礼部尚书谢嵩。 略一推辞,谢嵩朗声开口道:“诸位考生,今科殿试题目为策论一道,辰时起考,午时三刻停笔收卷。” 这倒不需要他来说明,这殿试只有半天功夫,自然不可能像乡试和会试一样关在号房里面好几天,考试规矩早就都记在了心里。 事实上,很多人都觉得王介甫是不想说这些废话,才直接交给谢嵩的。 等到众人在考桌后面坐定,监考官就开始分发题目与答题纸。 题目很简单,只有一句话。 “民生四业,以农为本,然逐末者衣绸食肉,农人无置锥之地,何解?” 就算陈浮生这种不怎么看中这次殿试的修行人看到这篇题目也是微微皱眉,更何况其它的贡生了。 题目很简单,士农工商之中,农业是所有的根本,商人则是处于末尾。 但是那些商人们却可以挥银如流水,穿着丝绸衣服,吃着山珍海味。农夫们却生活得极为困苦艰难,却连存身之地都没有。 这个题目很明显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涉及到了农商的本末地位,第二则是更加严重的土地兼并。 古往今来,王朝兴替,大都有着一条清晰的脉络。 土地。 一朝初立,经过了多年战乱的天下总是满目疮痍,甚至千里不闻人烟。 于是皇帝们就要采取“轻徭赋”任其自然的黄老之治。 这样经历过两三代之后,就会出现一片盛世景象。 然后就是盛极必衰,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世家勋贵通过各种手段不断增加手中的土地,到最后一旦遇上饥荒年景,填不饱肚子的百姓就要起来发一场声势浩大的起义,把人口消磨大半才能再次恢复平静。 循环往返,往返循环,从不停止。 大齐开朝百年,看似一片繁荣,内在其实已经危如累卵,要不然王介甫也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提倡变法。 除去这个看似永远无法解决的问题,第二个看起来更为直观明显。 商人看似有钱却没有多少政治地位,农人作为社稷之本,却偏偏生活得如此困苦。 本末之论,数千年来一直是人们话题,严重影响到了天下间的安定。 这少年天子一开始就将最根深蒂固的两大难题列举出来,显然不是没有自己的考量的。 陈浮生低着头,微微翻起眼睛,果然贡生们看到这道题目的反应一下子精彩下来。 大家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果然是少年天子,初生牛犊,看起来是要在这变法路上一条道走到黑了。” 这篇文章很难做。 除了两个大问题之外,何解也包含着两重意思。 第一层,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发生。 第二重,又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这起贡生之前都把有限的光阴放在了读书上面,说不通庶务都是轻的,带出去肯定有人要闹一些五谷不分的大笑话。 他们对这些的认知基本上都出自看过的书本。想要写清楚简直就是难入登天。 更何况是在这短短不到三个时辰的时间,限字两千的篇幅里面。 不过贡生们虽然紧张,却没有太过担心,毕竟会试前几名的卷子大家都是精心研究过的。 皇帝陛下显然没有一棒子打死的打算,无论怎么写都不太可能触犯龙颜,打落下榜。 不过成绩的好坏就需要好好揣摩一下圣意如何了。 无疑皇帝本人是要更倾向王介甫的新法,上一次虽说支持变法的陈浮生选在了第二名,但那虽然也是萧璋钦点但毕竟隔了一层。 而在殿试之上显然还是走王介甫的路子更容易讨皇帝的欢心。 于是纷纷模仿陈浮生的文风,慷慨陈词,大谈变法。 作为始作俑者的陈浮生却

-->>(第1/2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