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第四百九十一章 影评
    ——,华夏娱乐报。 ——,京城早报。 ——,娱乐周刊。 ——,南方人物周刊。 少年派首映过后的第二天,国内各大相关媒体就做出了反应,普遍表示了乐观、看好的情绪——当然,这种乐观是止于票房和口碑,对于奥斯卡的分析暂时没有那么及时。 媒体上的热评、好评带来的是正向循环,不少人在看到报道之后打算去瞧瞧这对导演和主演咖位都很大的组合到底是给出了什么样的作品。 而除了报道,影评人给出的影评也广受关注。 唐菲就是其中一位。 作为独立影评人,她自己建了个网站,也在豆瓣和微博上写稿,曾经出过一个阿甘系列作品的影评,之前因为内地没有上映,她还专门飞到香港第一时间贡献了两张电影票刷了两次。 这一次的京城首映式她本来也是接到了邀请的,可是因为家中事情,实在无法赶到,不能第一时间接触到导演和阿甘,着实是有些遗憾,不过好在事情解决后她就能很方便的欣赏到影片。 少年派这部电影,只看一遍是很难不疏漏的写出一个完整影评的。 唐菲在首映后的第二天一连看了三遍才算是在心里有了头绪,她和其他观众不一样,是以这个为生,自然是更为慎重,也更为注意收集片中的信息。 ——“李安导演的作品有很多寓意和细节,这一部也不例外。童年时的派和哥哥打赌去教堂偷圣被神父看到,神父说了一句‘you-must-be-thirsty’。” ——“而派在倒叙中介绍老虎理查德·帕克名字的由来,它是幼时口渴在溪边喝水被猎人抓到卖给了动物园,名字本是用口渴的英文‘thirsty’命名,结果记录的时候弄错了名字。” ——“这样的细节其实就是对应第二个故事里的老虎,派就是老虎。神父说他是thirsty,老虎的本名就是thirsty。这绝不是巧合。相应的细节在片中还有不少。” 或许是因为女性的视角,唐菲颇注重挖掘细节,每挖掘到一处细节她都像是看到了导演在屏幕后的偷笑。 这部作品的细节实在是很多,唐菲在连续看了三遍之后仍旧觉得自己有不少部分没有把握住,不过写影评混饭吃这种事不仅是要有料,也要赶个热度,不然就只能吃剩饭残羹了。 她在把自己瞧到的细节之处尽数表述出来之后着重又写了阿甘最后的表演,可以说,最后镜头的表演完全可以媲美李安导演整部影片讲述故事的惊喜。 ——“整部片子看了前面一百多分钟,我本以为是部风景特效片,可是第二个故事浮现出来让我猛然吃惊,头皮有些发麻。” ——“眼看就要结束,我又以为能平复下心情了,可是,派隔着屏幕、时空给了我一个眼神和一个微笑。这是怎样的表演?” ——“那一瞬间,我完完全全、完完全全、完完全全忘记了他是阿甘。眼神之间有恐怖却不是通俗意义上的恐怖,微笑则是很简单、简单到了极致的微笑。这部片子我看了三遍,第一遍看到的时候我真的是愣在了座位上。” ——“事实上,直到现在我想起阿甘那瞬间的表演,真的忍不住有一种油然而生的叹息。那真不是表演,而是艺术,表演的艺术。” 唐菲的影评到这里仍旧没脱离一个普通影评人的文字总结,她在大段赞美了阿甘的镜头之后,经过深思熟虑的下了一个结论。 也正是这个结论让她的影评帖子被顶到了论坛最上面。 ——原著属于作者马特尔,电影属于导演李安。 ——派这个角色则是属于甘敬。 这个结论算是升华了唐菲影评的内容,也是她第一次在很短时间内得到了比原来多得多的评论和反馈,她一边在心里惊喜,一边查看邮箱里冒出来的足以让她在申城这个大城市生活很好的不同方发来的合作邮件。 这个时代,能带来流量,也就意味着一切。 又过了两天,十一月、十二月这个档期里的重磅电影的票房持续走高,媒体也援引了不少影评里的解析。 华夏娱乐报头版,星周刊头版,华夏电影报头版…… 一时间,网络、媒体、影迷之中,阿甘和他

-->>(第1/2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