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第一二五章 青山干柴再燃日
    大黄来了!

    悄无声息地跟了上来,直到出了东京数十里,已经不方便将它送回去,老伙计才发出吠叫。

    天寒地冻,路旁还有积雪尚未融化,大黄跑在外面,想必很冷。

    杨浩立即将老伙计抱上马车,抚摸狗头,不知该说什么好!

    为了怕亲友担心,他拒绝让人相送,哪曾想大黄不仅来送,而且要与自己相伴西行。

    也好!

    虽说强行将它送回东京也并非不能,但杨浩想了想,还是不要辜负大黄狗的一片忠心诚意。

    一路西行,有狗相伴。

    就如同当初从渭河里爬上来,一起面对这个陌生世界,一路东向潼关一样。

    一人一狗,再度相伴远行。

    虽说已算是初春时节,但春寒料峭,尤其是一路往西北方向,本就是苦寒之地。

    旅途艰苦是必然的,不过好在有马车可行,车厢里铺着毡毯,穿上皮毛衣物之后,倒也舒适。

    毡毯上铺设有小几,上面备有干果蜜饯,笔墨纸砚,方便一切需求。

    如果换作女子乘车,据说还可以配备火炉,甚至是恭桶,吃喝拉撒一应可以在车上解决。

    如果不是车轮在凹凸不平的道路上颠簸,一路倒也舒坦。

    从东京一路向西,杨浩算是真切体会到什么叫作——车马劳顿。

    过了洛阳,抵达陕州,昔日这里大量安置灾民的棚户都已经不见。

    至于灾民,大都被纳入厢军,成为一群没有多少战力,只求全家一口饭的累赘群体。

    有造反的流民,没有造反的士兵,这是大宋一贯的态度。

    以募兵抵消流民之害倒也并非不可行,但前提是灾祸少一些,但大宋

    过潼关,入关中。

    渭河两岸的村长正在恢复生气,去岁的丰收终于让前年水灾,流离失所的百姓重新站稳脚跟,得以有喘息之机。

    尤其是华阴县,做的蛮不错。

    趁着冬春农闲之时,各处都在修路修渠,为春耕做准备。

    足可见如今的华阴县令是个有远见,勤政爱民的好官。

    也是,尹洙可是当过一路经略判官的要员,入朝为六部九卿担任要职都没问题,更别提治理一县之地了。

    杨浩没有去拜见尹洙,也没有看看自己在华阴的百户食邑,但在渭河边停留下来。

    此番出京,一个理由便是祭祖,好歹也做做样子了。

    不管怎么说,自己与大黄狗是从渭河来到这个世界的,意义到底不同。

    另外也是受婶娘杨田氏之托,在此处祭奠两位素未谋面的“兄长”。

    大黄狗在河边不断来回跑动,不断摇着尾巴,时不时盯着奔流的河水狂吠。

    看来聪明的大黄也知道从这里而来,兴许还在想着从这里再回去。

    “大黄,回不去了。”

    杨浩摸摸狗头,时空旅行从来都是单向的,没有回程票。

    既来之,则安之。

    已经一年多,杨浩早就想明白这个道理了。

    也从一个冷眼旁观的看客,变成一个要做点什么的参与者。

    哪怕并非崇高地为了民族,为了天下黎民,只是为了“旅途”能有一段好时光,大宋好时光。

    尹洙来了,意料之中,却也出乎意料。

    好歹是旧相识,途径贵地,见个面相互寒暄一下是应该的。

    杨浩没想到的是,尹洙竟是与自己道别的。


-->>(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