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第122章 122
    赵祯换了一个坐姿, 看了眼八位大臣联名上奏的奏折,立刻就被其中内附的一封信所吸引。信里写了一些乱七八糟不成句文的字, 从字迹上看是出自于庞太师的手笔。

    “此为臣的门生照着太师的字体,模仿而来的字迹。太师的字帖早就流传于东京城中,曾一度引得书生们争相效仿。想要临摹太师的字迹,其实并不太难。臣的这位门生就曾临摹过太师的字贴两年, 已然可写出而今这般极为相像,几乎可以假乱真的字了。”

    “今晨被判徒刑的罪臣曲荣发,刚从东京城离开不过一个时辰, 就被一伙人救走,人已经不知踪影。”另一位大臣补充解释道,“臣等皆觉得庞太师无辜, 此事另有人暗中策划,阴谋算计。”

    赵祯点头示意,让他们继续解释。

    八贤王十分不信他们的奏告,忍不住开口质问:“那陈州的兵马又怎么解释?”

    赵祯仔细再看了眼奏折里的内容, 刚好里面有回答这个问题的答案。赵祯立刻传唤负责此案的刑部侍郎晏殊, 陈州那边的事情正由他负责。

    晏殊早就候在殿外候命,传唤之后立刻进殿。

    听闻赵祯的问话之后, 晏殊尴尬地对赵祯行礼致歉, “臣正要和圣上禀告此事,臣刚刚得知消息, 陈州反军首领招供说真正养军的人为忘忧阁, 并非是庞太师。他们平常习惯了假借庞太师的名义办事, 久而久之自然就养成这样的习惯。再者招供庞太师,也是为了拖延时间,寄希望于忘忧阁可以解救他。岂料从他从陈州一路被押送到东京城的大牢,也没见有半个人救他,绝望之下方有了之前的招供。”

    晏殊随即表示这消息他也是刚刚知道,转而去问那联名上书的八位大臣从何而来的消息。

    “那贼首既然招工了,消息自然瞒不住,我们也自有我们知道的办法。还请晏大人好生关注眼下的案情吧,堂堂太师,竟被冤死在龙头铡之下!”大臣们气愤地说道。

    “忘忧阁?”赵祯问,“可是江湖上有名的那个杀手阁?”

    晏殊:“正是,这两年的名声越来越大,听说还接过几笔大买。据说就没有他们杀不了的人,只要钱够多,听说他们连皇亲国戚都可以杀。”

    “好生猖狂。”赵祯叹道,然后问晏殊那贼首还招供什么没有。

    晏殊摇头表示没有什么太重要的事,“贼首韩林乃是犯了军纪被赶出军营的五品将军,心中不服,早就对朝廷的律法心怀怨气。跪下之后,被忘忧阁的贾长老赏识,安排到陈州募兵养兵,随时听从调派。这些年他只听贾长老一人的吩咐,从未见过忘忧阁的阁主是谁。不过却知忘忧阁神通广大,也曾暗中想耍小手段,但每次都被警告,后来他家人性命造了威胁。吃过教训之后,自觉做每一件事都有忘忧阁的人监视,自此再不敢胡来。”

    “还有一件事,据今晨遭遇劫持的押送曲荣发的官差交代,那伙蒙面人在劫持救走曲荣发的时候,曾说过‘长老吩咐’、‘阁主有令’的话,虽然声音小,但他们还是听到了。而今推敲来看,曲荣发这极可能是被忘忧阁的人劫持了?”

    “曲荣发几年前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官,只怕他是得了忘忧阁阁主的帮助,才有后来礼部尚书的地位。”大臣们恳请赵祯彻查此事,“我大宋朝堂难保已有江湖众人渗透其中,如若这般,必须尽快彻查清楚。”

    “此事确实非同小可,那依照你们来看,谁是负责此事最合适的人选?”赵祯反问。

    晏殊当即推荐包拯,他觉得包拯对此案十分熟悉,有他来查必定事半功倍。

    但晏殊的这个建议,立刻遭到了其他八位大臣的否定。

    “他不仅不能

-->>(第1/3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