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第三百四十三章 国有庆父 南顾北盼
    在努尔哈赤刚刚起兵那些年,整个女真族,还是个完全的军事集团,一切都是为了战争和掳掠存在,结构精干,动作很快,虽然未必是正确方向,但是总是充满了动力。

    不过到了今天,在天纵其才的皇太极统合治理下,关外的满洲女真慢慢的形成了一个近似于正常国家的团体,新成立的清国,真正是有了个国家的外壳,民政、军政都是渐渐的走向正规化。

    当然,随着国土的不断扩大,奴隶的不断增加,亲贵大将们又是几十年戎马生涯,到老了也终于有了享受的资本,自然而然的,一些惰性的东西也开始出现。睿亲王多尔衮的亲王府中就有两个由大明那边商人送来的戏班子,隔三差五的,多铎和阿济格还有两白旗的亲贵们就聚在一堆看戏饮宴,据传闻,这些人聚在一起的时候都喜欢模仿汉地打扮,穿着长衫绸袍,带着四方巾,脚踏朝靴,而不是箭衣马裤暖帽马靴。

    辽东苦寒,生活艰难,男人们本来就喜好杯中之物,如今盛京之中,饮宴狂欢已成常态,同时奢靡的风气也渐渐的流传开来,很多贵人还喜欢像南朝汉人一样,吃那些精细昂贵的伙食,再也不愿意过以前那种带着几斤炒米就在野地里过半个月的生活了。但满清勋贵之的睿亲王多尔衮,却与他们不同,行事却颇有分寸。

    自皇太极从松山回来,宸妃病死,自己身体大坏之后,多尔衮就再也没有在府邸内听过戏。也停止了宴乐嬉戏,每日上朝退朝,都是恭谨之极的去请安问好。关怀皇太极的病情。

    对多尔衮的这等表现,八旗地王公亲贵,汉八旗和三顺王系统的汉人,都是齐声的称赞,那范文程和宁完我更是写了似通非通地文章赞美。

    一时间,这大清第一贤王的美誉传遍了关外和蒙古,但睿亲王多尔衮还是低调异常。谁要是当面说这个“第一贤王”。肯定是被重重的申斥,据说多铎还被他抽了几鞭子。

    在皇太极没有得病之前,多尔衮在清国的地位,已经是类似大明辅,手中有许多的职权事务,但得病之后,他反倒是把这些职位都是交给其他旗来管,愈的谦逊低调,刚开始这么做。多铎和阿济格都是怨气满满,说是咱们两白旗受气这么多年,好不容易过上好日子。这又要交回去,凭什么。

    不过三兄弟在府内一次私宴之后,多铎和阿济格也都没有什么话讲,连一向是在城内胡作非为的多铎都是收敛了许多。

    当年大汗驾崩后地夺位之争和大妃阿巴亥地死,一直是梗在众人喉咙里的骨头,本来两黄旗和两红旗的大人物们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