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第八十二节 废立
能借题发挥。

    “不仅不能把百姓交给金贼,百姓的财货也不能交给金贼啊,百姓失了财货钱粮,便会冻饿而死,那便与被人掳去毫无区别。”

    看王禀的神色,是默认了这一条,张叔夜还在犹豫,不过要让百姓冻饿而死的话,似乎在场的谁也没脸说出来。

    呼延庚接着说:“百姓为重,再说社稷与君王,社稷者,祖宗基业也。以祖宗的财富,换取个人苟安的,那是不孝,我大宋以仁孝治天下,对不孝的忤逆子,都是论斩,岂可拿祖宗基业去换他的性命。”

    “你是说”这番话一出,在场诸人目瞪口呆,这就是明说赵桓不孝啊。

    “对金称臣和岁币这几条,若官家答应了,就是不孝。臣下若是替官家答应,便是陷官家于不孝,做臣子的,即是不忠。”呼延庚还要再说,王禀大喝一声:“庶康,退下吧。”

    呼延庚朝着张叔夜、王禀、徐秉哲等人挨个行礼告退。徐秉哲把身子一让,没有受他的礼。折彦质早就跑出去更衣了。

    呼延庚出了枢密院,回到了玉津园大营,晚间,王禀也来到了大营里:“庶康,你今天说的话,可是死罪啊。”

    呼延庚假装惶恐的拜倒在地:“请节帅救我性命。”

    呼延庚对目前战和两端的局面暗自做过分析。主和的最大的动力赵桓,包括那一帮主和的党羽,已经被金人抓走了。现在开封城里主事的张叔夜、王禀等人毫无疑问都会与金兵死战。刘鞈从内心而言主战,而且他在真定失守后就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只会遵从张叔夜的意见。折彦质是个墙头草,徐秉哲只是开封知府,官位还差那么一点,而且手上没兵。那只要说服了张叔夜和王禀,就能让汴梁坚持抗战。

    现在能阻碍张叔夜和王禀抗战决心的,只有所谓“君臣之义”,他们不能放着赵桓不管。现在呼延庚给王禀做工作。他要说明赵桓:不该救,不可救,不能救。

    他自太原追随王禀以来,两人可谓已经有师徒之谊。他从这里入手,今天呼延庚已经在大庭广众之下,说“赵桓不孝”,那赵桓回来还能有他的好,所以,赵桓不能救。

    但仅仅是他呼延庚的性命,怎么能挡住王禀的忠君之心捣乱呢。

    于是呼延庚给王禀说了第二层意思,赵桓不该救。论据很简单,天子死社稷,连社稷都守不住,赵桓应该自杀殉国。这是私下在和王禀说话,呼延庚话讲得更直接,太原全城军民的死亡,河东四十万援军尽覆,都是赵桓的昏庸懦弱导致的,赵桓赵佶父子,“当自挂东壁以谢天下,死后亦无面目见太祖太宗。”

    “官家的错处,吾等休得议论。”王禀还是觉得作为臣子,应该先把皇帝弄回来,再说其他。

    于是呼延庚说出第三层意思,赵桓不可救:“敢问节帅,若是讲和,如何交割?”咱们把黄金赔了,地割了,人家就会把皇帝送回来吗?“金人素无信用,”人家就是坐地起价怎么办,人家进一步说要以淮河为界怎么办?皇帝在人手上,人家想怎么玩怎么玩。

    “那你说怎么办?”王禀对赵桓赵佶也没什么感情,无非是有君臣名分的牵制,既然被呼延庚说服了,他就问该怎么办才能“全人臣节义。”

    “太子监国,皇后垂帘。张相公摄政。”

    王禀想了想:“只怕张相公不愿担权臣的骂名啊。”

    “那再找几个坚持抵抗的文臣共治便是。本朝是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天子年幼,只好士大夫摄政,待天子成年,归政于天子便是。”

    这是一条王禀从未想过的思路,他也不敢拿主意,只好说:“随我速去见张枢密。”

    王禀可谓为国无暇谋身,而且是私下

-->>(第2/3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