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唐残》正文 第五百五十章 三川北虏乱如麻(续五
像这位在安南投降了太平军的桂管经略使李攒,作为多年征讨南蛮的边军宿将出身,他自身的手段和眼光、经验还是相当不错的,因此当年一度堵的尚让为首义军在顿兵桂州城下而不得寸进。

    如果不是大势所趋之下,聚拢在他麾下兵马因为无钱无粮缺少供给和补充最终哗变散去,只怕黄巢为首的义军还没有那么容易越岭北。经此之后他的心气似乎也散了而举家避居到安南去。

    最终又在安南事变当沉浮起伏之后,最终为了保全家人亲族而投降了太平军。因此,如今替他虽然已经老迈了而格外眷顾家人,但是也是一个明显可以控制的弱点所在;

    因此他目前的主要工作是编写兵书和毕生经验得失的回忆录,顺便偶尔给将官速成班的现役成员课,专门讲述和介绍朝廷相关的军事体制,以及常见的战术手段和风格。

    现在鉴于他一贯以来表现出配合学习和改造,极力靠拢和积极表现的姿态,可以给他更进一步的任用,正式获得一个教导和顾问性质的职位。

    “大都督,太平学社首刊的稿样已经出来了……”

    剑眉星目形容英挺的书史吕岩,走了进来低声报道。

    “哦……”

    周淮安略微惊讶下,罗隐刚开始主持工作效率这么高,居然已经有所作品出来了。然后看了眼刊首的章,赫然是《太平清领要义》的开卷曰:

    “统共生,长养凡物名为财,财共生欲,欲共生邪,邪共**,奸共生猾,猾共生害,而不止则乱败,败而不止,不可复理,因究还反其本,故名承负……”

    而这《太平清领书》,又名《太平经》。相传由神人授予方士于吉的东汉道教国第一部道教经典,东汉时地位崇高,也是汉末太平道信奉的根本经书。

    其与之相关最有名的大事件,是太平道首领张角兄弟,以此此的符水和咒语治病术为依托,而于传道遍布天下天下,最终开启三国乱世的黄巾起义。因此,《太平经》也被视为传达天命的谶书,而遭到历代禁绝。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尽管如此《太平经》还是得以流传下来,在东汉至唐代道家的发展过程,与《老子想尔注》、《周易参同契》、《千二百官仪》一起,构成早期道家号称“三洞四辅”典著基础。

    而这《太平清领书》,乃根据早期道教的“天人合一”思想;以阴阳五行学说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图景,提出了一套“无为而无不为”统治术;而所谓“太平”,是指阴阳和顺,国富民安,社会公平无私。

    因此,提出了修道的教徒的修身养性术;提出了财产共有、自食其力的善恶报应观念,指出只有人们信修正道,方可断除灾异而得道成仙;也反映了平均主义和平等理想的朴素民本思想。

    更强调治身为治国之本,精研治身之道,能除尽天地万物的灾厄,其次再修治国之道,除去灾祸而致太平。这种“身国并治”的观念,同样主张任用贤才,减轻刑罚,听取民意,反对剥削,多行救济等概念。

    因此,经过罗隐的再度演绎和阐述之后,赫然隐隐与如今《太平田亩纲要》《太平圣库制度》《太平政略》《清平纲要》《军操纲领》等等相应的政策;一一遥相呼应和映照起来,而显得历史渊源悠久绵长而逼格十足了。

    故而周淮安一口气看下来,只觉得仿若是醍醐灌顶而恍然大悟一般的,简直变得不明觉厉而各种高大起来啊。甚至那些不一致和有所偏差的地方,在这里也有了很好的解释。

    毕竟距离成书已经有近千年的岁月了,足够让世事变迁得面目全非,而后人应时而异、与时俱进的进行更多增订和补全、修缮了。

-->>(第3/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